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中华格言大典 > 二十六、言行·实践篇(2)
    ——语出西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原意是说伊尹和商汤、姜太公和文王,因为心意相合,所以对臣子的谋划、计策没有不听从的,也没有不成功的。提出谋划策者和决策者意见一致,事情就会成功。

    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不依仗地位滥用权力,就不会在以后遭到羞辱。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能够做事情的人,来必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能够讲出道理的人,未必能够把事情做好。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凭说话来判断一个人,在宰予身上失误了;凭相貌来判断一个人,在子羽身上失误了。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一千个人没有主见的附和,比不上一个人的直言不讳。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干大事不用顾及小的礼节,讲大礼不用顾及小的谦让。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到一百斤的黄金,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许诺。表示季布的一个许诺比黄金还要贵重。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狂人说的话,圣人可以听也可以不听。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要的我给。

    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

    ——语出西汉扬雄《法言·修身》。喜爱大却不去做,就不能成为大;喜爱高却不能去做,就不能成为高。

    大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

    ——语出西汉扬雄《法言·寡见》。天气冷了再去找衣服,不是太晚了吗?比喻做任何事情应早做准备。

    言必有中,行必有称。

    ——语出西汉扬雄《法言·君子》。说话一定要中肯,做事一定要得当。

    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

    ——语出西汉杨雄《法言·君子》。最厌恶女子用浓重的彩妆扰乱自己自然的美;最

    厌恶书籍用浮夸的言辞扰乱法令制度。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语出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说话一定有根据,行动一定有法度。

    言不过行,行不过道。

    ——语出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说话不超过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行动不违反道德标准。

    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

    ——语出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仪》。做事不求多,而要弄清楚做事的原因;说话不求多,而要弄清楚所指的含义。

    流言止焉,美言兴焉。

    ——语出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本孝》。流言被制止了,美言就会兴盛。

    言顾行,行顾言。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说话要考虑到自己能不能做到,行动要考虑到是否与自己的言论相符。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没有比隐藏在暗处更加容易显现的了,没有比在细微的小事上更容易显露的了,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小心。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远行一定要从近处开始;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行动之前考虑成熟就不会忧虑,执行政策前考虑妥当就不会窘困。

    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说话前想好就不会表达含混不清,做事前计划好就不会遭遇困扰,行动前考虑好就不会出现困难,行路前确定好道路就不会无路可走。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表记》。口头答应给别人恩惠,可是实际上又不去做,这样必然会招致怨恨和灾祸。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许多人的眼睛都盯着你,许多人的手指都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厉呀!说明人的言行会受到公众严格的监督。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

    门而问讳。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到了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该国法令所不容许的事情;进入一个都城,就要先弄清那里的风俗习惯;到了某一家,就要先问清其家中是否有什么忌讳的事情。竟,通“境”。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面对财物不要随便获取,面对危难不要随便逃避。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文王世子》。做大事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经解》。君子要慎重地对待事情的开始,开始时如果有毫厘的差错,结果就会相差千里之远。

    言有物,而行有格。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缁衣》。说话有具体的内容,行为有一定的准则。

    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缁衣》。下级对待上级,不是听从他的命令,而是顺从他的行为。说明以身作则比强迫命令更有效。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缁衣》。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事君子不说;可以做但不可以说的事君子不做。

    言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弊。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缁衣》。说话必须要考虑到后果,行动必须要检查它的弊端。

    贺者在门,吊者在闾。

    ——语出西汉刘向《诫子歆书》。祝贺的人尚在家里,而慰问的人已经在里巷了。告诫人们受福切忌骄奢,骄奢就离祸事不远了。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语出西汉刘向《新序·节士》。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习了却不能付诸实践叫做弊病。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君子的话少而且实在,小人的话多而且虚妄。

    言人之善,泽子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说别人的优点,比用膏沐润泽他还要令人感激;说别人的缺点,比用矛戟刺他还令人痛苦。

    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在做事情之前先忧虑它的艰难的事后必

    定快乐,先对事情掉以轻心认为不在话下的事后必有忧患。

    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一句话说错了,就算用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事先进行精心的谋划,那么事情必然会成功;事先不作谋划,事后再想补救,那么事情必然失败。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做事情不困惑在于提前有所考虑,没有处于困境在于事先有所准备。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勤劳可以战胜贫穷,小心可以战胜祸患,慎重可以战胜危险,警惕可以战胜灾害。

    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敬慎》。得到它的利益,一定要考虑它的害处;喜欢它的成功,一定要顾及它的失败。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保持一份谨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学会辩证地看。这样才不会得意忘形,乐极生悲。

    金刚则折,革刚则裂。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敬慎》。金属过于坚硬便容易折断,皮革过于坚硬则容易开裂。

    不先正本而成忧于末也。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如果没有树立好根本,那么在事情快成功的时候就会有忧患。

    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建本》。鱼是凭借着水的力量才能游动,鸟是凭借风的力量才能飞翔,花草树木是凭借着季节的变化而生长。用来比喻做事要善于借助外界力量。

    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将要处理大事情的人,不会着重处理小事情;要取得大成就的人,不会苛求细节。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政理》。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亲自到现场。

    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

    ——语出西汉刘向《管子·小谨》。人没有度量,只知道谨小慎微,这样不能成就大事。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语出

    西汉刘向《管子·形势》。认为一定能成功的事是靠不住的;答应一定能办到的话是不可轻信的。

    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语出西汉刘向《管子·形势》。过于谨小慎微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对食物挑剔的人是不会胖起来的。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语出西汉刘向《管子·形势》。早晨忘记了要做的事情,晚上再做就没有用。

    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语出西汉刘向《管子·形势》。如果符合客观规律,那么即使开始很微小慢慢也可以变得强大;如果违背客观规律,那么即使有暂时的成功最终也会失败。

    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忧。

    ——语出西汉刘向《管子·形势》。得到了不该得的利益,以后一定会有祸害,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快乐,以后一定会有忧愁。

    动必量力,举必量技。

    ——语出西汉刘向《管子·戒》。行动一定要估计自己的力量,做事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

    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

    ——语出西汉刘向《管子·戒》。身上没有邪恶的行为,嘴里不说没有道理的话。

    杜事之于前,易也。

    ——语出西汉刘向《管子·侈靡》。问题在发生之前就杜绝,这是容易的。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

    ——语出西汉刘向《管子·版法》。做喜欢的事一定要考虑事情的结果,废除厌恶的事必须估计到事情的后果。

    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抛弃名利回归本真,就终身不会遭到羞辱。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计谋泄露所谋之事就难以成功,定下策略却犹豫不决就难以成名。

    无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没有实际的作为而只是喜好虚名,实力必然被削弱;没有高尚的德行而希望得到幸福,必然穷困;没有做出功绩而接受俸禄,是耻辱的。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注重小节的人不能够成大器,计较小耻辱的人不能够建立荣誉。

    前虑

    不定,后有大患。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事前考虑不清楚,以后一定会有大的祸患。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不忘记以前做事的经验教训,以后做事就可以有所借鉴了。

    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带着贵重的宝物的人不在夜里走路;建立大功绩的人不轻敌。

    三人成虎,十夫揉椎。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人说有老虎,大家就会相信;十个人说有人能折弯铁椎,大家就会相信。

    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根据时势的变化进退伸缩,这是圣人恪守的常理。指做事的方法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屈能伸。

    始之易,终之难也。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开始做一件事很容易,可是要坚持做完就很难了。

    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与祸患保持距离,祸患就不会降临。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不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议论别人的缺点。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看见兔子后,再回头唤狗去追捕,也不算晚;羊丢了以后,再将羊圈修补好,也不算迟。用来比喻事故发生后,再想办法补救也来得及。

    除患无至,易于救患。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祸患发生之前就除掉,比祸患已发生再补救要容易得多。

    孪子之相似者,惟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惟智者知之而已。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长得像的孪生兄弟,只有他们的母亲能够分得清楚;利益和害处也常常相似,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区分开。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藻而务在事实。

    ——语出西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唱歌的人不在于使自己的声音具有穿透力,而是贵在使其合于节奏;发表议论的人不在于有华丽的词藻,而是应当追求所说的话能够言之有物。

    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

    ——语出

    西汉桓宽《盐铁论·结和》。苟且偷安的人,以后一定有危机;只考虑眼前的人,忧患也很快就会临近。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语出西汉桓宽《盐铁论·非鞅》。说出来并不困难,按照所说的去做困难。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语出西汉桓宽《盐铁论·击之》。事情没有做完就中止的人不会成功,耕补懈怠的人没有收获。

    色厉而内荏,乱真者也;文表而糅里,乱实者也。

    ——语出西汉桓宽《盐铁论·利议》。外表强硬严厉而内心怯懦,这是对真相的扰乱;外表鲜艳美观而里面纷乱错杂,这是对实质的扰乱。

    事不豫办,不可以应卒。

    ——语出西汉桓宽《盐铁论·世务》。一切事情如果不事先计划准备,就难以应对突然的变化。

    三寸之舌芒于剑。

    ——语出东汉黄宪《天禄阁外史》。人的舌头比剑还锋利。比喻语言可伤人也可自辩。

    马效千里,不必骐骥;人期贤知,不必孔墨。

    ——语出东汉王充《论衡·案书》。能行千里的良马,不一定要是骐骥;人期望成为圣贤,不一定非要做孔子和墨子。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语出东汉王充《论衡·薄葬》。用实际效果来检验一事情的对错,是最好的办法;而检验一个论断是否正确的最好办法,则是看它的论据是否充分、合理。

    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嫫姆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

    ——语出东汉王充《论衡·自纪》。对于毛嫱和西施这样的美女,最能诋毁别人的人也不能遮蔽她们的美丽;对嫫姆和倭傀这样的丑女,最能夸奖别人的人也不能掩饰她们的丑陋。比喻不实的言辞不能掩盖事实的真相。

    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

    ——语出东汉王充《论衡·自纪》。议论贵在实事求是而不在追求华丽的词藻,做事重在实际效果而不在好的名声。

    采善不逾其美,贬恶不溢其过。

    ——语出东汉王充《论衡·感类》。表彰善行不夸大他的美德,贬斥恶举也不超过他的过错。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

    ——语出东汉王充《论衡·佚文》。文人要用自己的笔,勉励善行、惩戒恶行。

    痛不着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

    ——语出东汉王符《潜夫论·救边》

    。痛苦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会对别人说暂且忍耐;并没有打算施舍钱财,却说将要救济他。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语出东汉班固《汉书·陈胜项籍传》。先行动就能把对手制服,后行动就会被对手制服。

    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语出东汉班固《汉书·息夫躬传》。不要让先听到的话在心中占主导地位。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语出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施加仁爱,不分路途是否遥远;推行道义,不在乎实施是否艰难。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语出东汉班固《汉书·伍被传》。耳朵灵敏的人,在别人未说之前已经有所耳闻了;目光锐利的人,在事物未有征兆之前,就已经觉察到了。说明聪明人能发现隐微的迹象,有先见之明。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语出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站在深水边羡慕鱼儿的肥美,不如回家去结张鱼网。比喻美丽的幻想不如切实的行动。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语出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自身积累善行,就像身体一天天地长大,人不能感受到这种每天的变化;自身积累恶行,就像灯火不断地消耗灯油,而人们却察觉不到。

    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

    ——语出东汉张衡《东京赋》。厚实的冰层是从踩到薄霜的时候就开始结冻的,高大的树木是从小树芽成长起来的。原意是奉劝统治者节欲崇俭、防微杜渐。也可用来表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细微处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

    根深而枝叶茂,行久而名誉远。

    ——语出东汉徐干《中论·贵验》。根深枝叶才能茂盛,长时间的做好事名声才能传得远。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

    ——语出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高空飞翔的鸟,会因贪美食而死;深水游动的鱼,会因贪香饵而死。比喻人也会因贪欲而败亡。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

    ——语出三国·蜀诸葛亮《便宜三十六册·思虑》。看高处时不要忽视了低处的情况,看前面时不要忽视了后面的情形。

    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语出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在言行

    的细节上不够注意,很少能树立好的名节。

    尸位素餐,难以成名。

    ——语出三国·魏曹植《矫志诗》。空占着位子、白吃饭而不做事,这样是很难成就大名的。

    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苟非。

    ——语出三国·魏嵇康《释私论》。不因为喜欢他就无原则地称赞,不因为讨厌他就无原则地批评。

    御狂马不释策。

    ——语出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驾驭性情狂野的马不能放松手中的马鞭。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语出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

    ——语出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说别人的坏话,并不能用来美化自己;说别人不正直,也不能用来端正自己。

    终身为善,一言则败之。

    ——语出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一辈子做好事,因一句不该说的话就会前功尽弃。

    凡取舍之患,在于见可欲而不虑其败,见可利而不虑其害。

    ——语出三国·魏杜恕《体论》。一般取舍常犯的毛病,是只看到自己欲望可以满足就没有考虑失败,只看到可获得利益而没有考虑危害。

    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

    ——语出西晋傅玄《傅子·通志》。听到一段议论一定要追查它的根据,看到一件事情一定要考查它的真实性。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语出西晋傅玄《傅子·口铭》。病症是从嘴里进来的,祸患是从嘴里进去的。

    吐言若覆水,摇舌不可追。

    ——语出西晋傅玄《墙上难为趋》。说出来的话就像倒出来的水,一旦说出去就收不回来了。

    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语出西晋羊祜《戒子书》。不要传播不合道理的言论,不要听取诋毁或颂扬的话语。

    辩巧之文可悦,似象之言足惑。

    ——语出西晋裴頠《崇有论》。善辩的文章容易取悦于人,似是而非的言论足以让人迷惑。

    不治可见之美,不竞人间之名。

    ——语出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不崇尚表面上虚浮的美,不追求人间的虚名。

    如不知足,则失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