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中华格言大典 > 二十五、言行·实践篇(1)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

    ——语出西周姜子牙《六韬·龙韬·立将》。不要因为自己地位高就轻视别人,不要因为自己见解独特就违背众人的见解。意思是说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语出《尚书·周官》。做事坚决果断,以后才不会显得艰难。

    稽于众,舍己从人。

    ——语出《尚书·大禹谟》。考察别人的意见,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语出《尚书·大禹谟》。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没有斟酌问询过的计谋不要用。庸:用。

    旧染污俗,咸与维新。

    ——语出《尚书·胤征》。长久染有恶习的人,都要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语出《尚书·说命中》。做每件事都要有所准备,有了准备才能避免灾祸。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语出《尚书·说命中》。了解一件事并不太难,要真正做到才是最难的事情。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语出《尚书·太甲中》。老天爷(自然)造成的灾害,还可以避开;如果是自己造成的灾害,那就不能逃避了。逭,逃避。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语出《尚书·太甲下》。不经过思考,怎么会有所收获呢?不去实行,怎么会有所成就呢?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语出《易经·乾》。在上位的时候不要骄傲,在下位的时候不要忧愁。

    君子从言有物,而行有恒。

    ——语出《易经·咸传·家人》。有德行的人说话要有内容,行动要持之以恒。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语出《易经·系辞上》。言行,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言行一旦发出,就成了事情成败、人生荣辱的主宰。

    机事不密则害成。

    ——语出《易经·系辞上》。机密的事情不能保密就会危害到事情的成功。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语出《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到事情有了苗头就行动,不等到一天结束时才做。几:苗头。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

    —语出《易经·系辞下》。不积累善行就不会成名,不积累恶行就不会身败名裂。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语出《易经·系辞下》。品德低下而地位尊贵,智力不高而想谋划大事,力量很小却想负担很重的东西,那就很少能办成事了。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语出《易经·贲》。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令的变化;观察人的行为,可以了解社会。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语出《易经·家人》。君子说话有具体的内容,做事能持之以恒。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语出《诗经·卫风·氓》。誓言诚恳可信,没有想过会有反复。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语出《诗经·大雅·烝民》。既明白事理又能辨知是非,这样的人能保全自己。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语出《诗经·小雅·巧言》。甜言蜜语比唱的还动听,这种人的脸皮实在太厚了。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语出《诗经·小雅·小旻》。小心谨慎,就好像走近深渊旁边,踏在薄冰之上一样。用来比喻处事谨慎。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语出《诗经·小雅·小旻》。出谋划策的人太多了,就会莫衷一是,因而难以成事。孔:很。

    予其惩,而毖后患。

    ——语出《诗经·周颂·小毖》。我要将过去的错误作为警戒,使以后谨慎,以免招来祸患。后以“惩前毖后”说明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以后谨慎,不致重犯。

    言无阴阳,行无内外。

    ——语出春秋时期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说话不分人前人后,办事不分远近亲疏。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语出春秋时期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聪明的人千番考虑,必有偶然的失误;愚笨的人千番考虑,也必有所得。

    伐木不自其根,则蘖又生也。

    ——语出春秋时期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砍伐树木不挖掉根子,就会又生出新芽来。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入手,不留后患。

    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

    ——语出春秋时期晏婴《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大事

    做不了,小事又不去做的人必然贫困。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过分地爱惜名声,必然会导致大的耗费;过多地聚集财产,必然会招来惨重的损失。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作出的许诺一定缺少信用,认为事情很容易做就一定会遇到困难。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天下间的难事一定是从简单入手;大事一定是从小处开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谋划难事要从简易的部分入手,做大事要从小处做起。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事情快要结束时还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

    能周小事,然后能成大事;能积小物,然后能成大物。

    ——语出春秋时期关尹子《关尹子·九药》。能做成小事,然后才能完成大事;能积累小的东西,然后才会成为大的东西。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

    ——语出春秋时期关尹子《关尹子·九药》。不要轻视小事,小小的缝隙也可以使船沉没;不要轻视小东西,小小的虫子山可以使人中毒。

    多算胜,少算不胜。

    ——语出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始计》。详细谋划取胜的把握就大;谋划不周,往往就会失败。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君子说的话,都是确凿可信的。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有实力就前进,反之就后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去做相应的事情。

    介人之宠,非勇也。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文公六年》。依赖别人的宠信不是勇敢的表现。介:因,

    凭借,依靠。

    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害怕头又害怕尾,身子(不怕的)还能剩多少呢?

    多行不义,必自毙。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做不道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取灭亡。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以摆正自己的位置;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以决定自己的行动。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与福都没有门出入,只是人自己招来的。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下棋的人拿着棋犹豫不决,就无法战胜自己的对手。比喻做事若拿不定主意,就取得不了成功。

    服美不称,必以恶终。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衣服华美而与人不相称,必然会得到恶果。

    违强凌弱,非勇也。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见强硬的就躲避,见软弱的就欺负,不算是勇敢。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年》。悲哀和高兴在不恰当的时候,灾祸就会到来。

    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年》。大祸临头的时候还不知道忧愁,那么忧愁一定会到来的。

    老有加惠,旅有施舍。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对老人施加仁爱,对旅客有所赐予。

    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宣公十四年》。留恋必然贪婪,贪婪必然算计别人,算计了别人,别人也会来算计你。

    私窃为盟,盟终不固。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以各自利益为基础建立的联盟终究不牢固。

    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成公九年》。倚仗着简陋又不做作备,是罪中的大罪;防备忧患,是善中的大善。

    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

    敏以行之。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成公九年》。用仁德来办理事情,用信用来维护它,用忠诚来成就它,用敏捷来执行它。

    轻则寡谋,骄则无礼。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周语中》。轻浮的人做事缺乏思考,骄横的人待人没有礼貌。

    言之大甘,其中必苦。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晋语一》。语言太过甜美的,其中必定含有让人吃苦头的东西。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灾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晋语一》。砍树不砍根一定还会再生;堵水不堵源头一定还会再流;灭祸不从祸根灭起一定还会生乱。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语出战国时期鬼谷子《鬼谷子·捭阉篇》。口是心的门户,智慧和谋略都要从口中说出来。

    附耳之语,流闻千里。

    ——语出战国时期《文子·微明》。即使是贴在耳边说的话,也会流传到千里之外。

    行欲先人,言欲后人。

    ——语出战国时期曾参《曾子·修身》。做要在别人前头,说要在别人后头。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语出《论语·微子》。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再挽回,但未来还能赶得上。

    食不言,寝不语。

    ——语出《论语·乡党》。吃饭的时候不要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要说话。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语出《论语·阳货》。路上听到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涂,通“途”。

    听其言而观其行。

    ——语出《论语·公冶长》。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语出《论语·阳货》。在没有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怕得不到它;得到它以后又怕失去它。形容一味担心忧虑个人的利害得失。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语出《论语·泰伯》。鸟儿要死的时候,发出的是哀鸣;人临死说出的话往往是善良的。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语出《论语·述而》。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赤脚蹚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

    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共事的。和我在一起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取得成功的人。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语出《论语·颜渊》。领导者的德行好比是风,下面人的德行就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就会随着风吹的方向倒。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语出《论语·宪问》。说的多,做的少,是君子感到耻辱的。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语出《论语·宪问》。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困惑,勇敢的人不恐惧。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语出《论语·宪问》。说起话来大言不惭的人,真正要做事的时候就会感到困难。

    见义不为,无勇也。

    ——语出《论语·为政》。看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是胆怯的表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语出《论语·为政》。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不马上下结论,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马上行动,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

    不知言,无以知人。

    ——语出《论语·尧曰》。无法分辨别人语言的是非,就不能了解这个人。

    三思而后行。

    ——语出《论语·公冶长》。做事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去行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语出《论语·子路》。混乱的名称不纠正,言语上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上不能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语出《论语·子路》。做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顾眼前的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成语“欲速则不达”即由此而来。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语出《论语·八佾》。已经做成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决定的事就不要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责怪了。成语“成事不说”“既往不咎”即由此而来。

    过则勿惮改。

    ——语出《论语·学而》。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语出《论语·学而》。与别人约守的事情合乎道义,这样的约定就是可遵守的。

    放于利而行,多怨。

    ——语出《论语·里仁》。依据个人的利益做事情,就会招来怨恨。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语出《论语·里仁》。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应该迅速。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语出《论语·里仁》。古人不轻易说话,怕说了以后又做不到,这是很羞耻的事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语出《论语·卫灵公》。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语出《论语·卫灵公》。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提醒人们凡事应从长远考虑,有周密的计划,不然的话很快就会出现问题。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语出《论语·卫灵公》。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可以同他说的话,却不同他说,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说的话,却同他说,这就是说错了话。

    小不忍,则乱大谋。

    ——语出《论语·卫灵公》。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

    ——语出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说符》。言语谨慎,就会有人附和你;行为谨慎,就会有人追随你。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

    ——语出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说符》。捕鱼的人一定会弄湿衣服,追赶野兽的人一定会奔跑。比喻凡想有所收获的,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语出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杨朱》。要做大事业的人不会去做那些琐碎的事情,要成就大功的人不会去求取那些小的功绩。说明胸怀大志的人不会在小事上耽误工夫。

    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知吉与凶。

    ——语出战国时期墨翟《墨子·非攻中》。把水作为镜子,可以照出人的容貌;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吉凶。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语出战国时期墨

    翟《墨子·修身》。士人虽然有学问,但也应该以行动为根本。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语出战国时期商鞅《商君书·更法》。行动迟疑不决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优柔寡断就不会有什么功效。说明做事要有决断力。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语出战国时期商鞅《商君书·更法》。常人总是安心于旧有的习惯,学者常常深陷于自己的见闻。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离娄上》。我对别人仁爱,别人却不亲近我,我要反问自己,是不是因为我的仁爱做的还不够;我管理别人,可是没有管好,我要反问自己,是不是我的知识还不够用;我对别人施礼,可人家没有回答我,我要反问自己,是不是我的敬意还不够。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离娄下》。君子的影响五代以后就消失了。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梁惠王》。此为孟子对梁惠王说的话。做事情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并非不去做,是不能做到;另一种是并非不能做到,而是不肯去做。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尽心上》。看水要有方法,一定得看它的波澜。

    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尽心上》。听到了一句好话,见到了一个好的行为,便要亲自实践,这种力量就好像江河决口,汹涌得没人能够阻止。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尽心上》。不做我不应该做的事,不要我不应该要的东西。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告子上》。年景丰收,年轻人因此而懒惰的会多起来;年景不好,年轻人因此而横暴不法的会多起来。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告子下》。人常常犯有过错,然后才能改正过错。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逍遥游》。即使厨师不做菜,执掌祭祀的人也不会代替他去烹调的。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名者,实之宾也。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逍遥游》。名声只是相对于实际的一种反映。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齐物论》。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隐蔽。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人间世》。古时候的至人,要先保全自己,然后才能去扶助别人。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人间世》。人们都知道有用东西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东西的用处。在庄子看来,无用恰恰可以用来保身,这就是无用之用。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外物》。筌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忘记了筌;网是用来抓兔子的,抓到了兔子就忘记了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把握了意义却忘了语言。蹄,捕兔网。

    行乎无名者,惟庸有光。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庚桑楚》。行事不显名声的人,即使平庸也有光辉。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语出战国时期尹文《尹文子·大道》。有道理但无益于治理天下的话,君子不说;有能力做但无益于治理天下的事,君子不做。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语出战国时期屈原《楚辞·渔父》。沧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洗我的冠带;沧浪的水浊啊,可以洗洗我的双脚。此句原为渔父劝屈原明哲保身的话,现多用来比喻人的行为应适应客观环境。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性恶》。善于讨论古代的人,一定要以现今的生活作验证;喜欢讨论天道的人,一定要以人作验证。

    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法行》。如果能够不因为财利而损害道义,那么耻辱就没有理由降临。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大略》。滚动的弹丸到了下凹的瓦器中就会停止,谣言传到明智的人那里就会止息。指聪明人明辨事理,不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