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阳明先生 > 阳明先生 力挽狂澜 第六十四回散谣言阳明施疑计误中计宁王错时机
    一
    吉安府衙内,王守仁居坐正堂,邢珣、李许清、伍文定、郏文等人分坐堂下。
    王守仁眉头紧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大堂的地面,一言不发。其他人也沉默着,大堂上一片寂静。
    半晌,王守仁终于开了口:“如今九江丢了。依诸位之见,该如何是好?”
    李许清站起身道:“末将可率军与反贼决一死战!”
    “不可!”邢珣急道,“我等兵少,算上新募得的乡勇不过五万,军械训练皆不足,而反贼共十万余众,与之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赣州卫指挥余恩道:“南昌去北京千里之遥,难道等朝廷发兵平叛?恐怕到那时,南京早已失守了!”
    “这……”邢珣一时语塞。
    “要平叛,自然是要与之决战。”王守仁一边思考一边说道,“但绝不在此时!眼下我军战力有限,不可贸然进军。”
    “那如何是好啊?”李许清急道。
    “时泰,”王守仁看向伍文定,“你去征用吉安和赣州所有的民船、商船,请民夫改造成战船。”
    伍文定道:“下官领命!我这就去办。”
    王守仁点点头,又对邢珣说道:“子用,我需要你遣人在赣州、吉安、抚州三府广布告示,就说朝廷从杭州、南京、武汉等地所调卫军共二十万已向南集结,将会师于安庆。以此迷惑敌军,更请百姓勿惊。”
    邢珣道:“下官领命!”
    王守仁问道:“诸位可有人熟识安庆知府张文锦?”
    “都堂!下官与其乃是旧时同窗。”伍文定道,“张文锦,字暗夫,山东人。其人正直倔强,宁折不屈,故常常得罪人。正德初年,他被刘瑾下狱,贬斥为民。直到刘瑾被诛方被朝廷重新启用,授郎中,督税陕西。因其政绩卓越,三年前刚刚升任安庆知府。”
    王守仁眼里闪过一丝激动,道:“如此甚好!我即刻给张知府修书一封。”说罢,他提笔匆匆写下了一封信,递给郏文道:“镇敏,还需烦劳你往安庆跑一趟。切记,定要交到张文锦知府手中!”
    郏文上前接过信道:“都堂放心!郏文这就出发!”
    “嗯。”王守仁稍稍松下一口气,“平叛之事成败就在于此了。”
    二
    早在三年前,张文锦就察觉到了宁王要造反。他那时刚刚调任安庆,正想放开拳脚大干一场,不料宁王派来了使者试图对他行贿。一向铁面无私的他自然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起初他只是以为宁王这类世袭的王爷肯定是因为有一些不法的行径,想要拉拢自己帮其隐瞒而已。后来,他渐渐地感觉到了事情不对劲。
    按理说,宁王属地在南昌,他的所作所为自己全然不知,怎的会特意跨越半个江西省跑到安庆来向自己行贿?于是张文锦在刚就任时便留了个心眼。后来宁王反意已现,整个中国南方官场谁能没察觉?
    “报!”一声叫喊打破了张文锦的思绪。
    “何事?”张文锦问道。
    “有一人自称赣州守备郏文,奉左都御史王都堂之命来送密信。”
    “哦?王都堂?王阳明?”张文锦眉毛一挑道,“可矣。快请!”
    不一会儿,郏文快步走上堂来,抱拳行礼道:“属下赣州守备郏文,奉命快马传王都堂之信,请府台大人速看!”说罢,他便把书信奉上。
    张文锦接过书信,打开看过后点点头道:“不愧妙计也!阳明先生真名不虚传!”他收起信件对郏文道:“多谢郏守备送信!请转达王都堂,文锦定依计而行!”
    “多谢府台大人!郏文这就回吉安复命!”郏文道。
    张文锦点点头,目送郏文出了府衙,又转头对下人道:“请杨指挥、崔指挥速来府衙议事!”
    一刻钟的工夫,安庆都指挥杨锐和卫指挥崔文便进了府衙大堂。
    张文锦道:“两位将军请坐!本官有要事相商!”
    三人都落了座,张文锦便递上了王守仁的书信。
    “妙计!妙计!”杨锐看了信激动道,“王都堂虽非南京六部属下,但奉旨巡抚江西,于国家危难之时又有此妙计,我等自当配合!”
    “嗯,我亦有此意。”张文锦点头道。
    “只是,”崔文担忧道,“汪知府和曹副使皆言叛军攻势甚猛,难以抵挡,就算此计可行,然宁王终将举兵来攻,届时如之奈何?”
    张文锦道:“自是拼死战之。大丈夫为国效力,有死而已,凡能破敌,死又有何惧哉?”
    杨锐同意道:“暗夫所言极是!若能平宁王之乱,安定江南,我等虽城破身死又有何妨?”
    崔文道:“既然暗夫兄和进之兄皆不畏死,崔文若能与二位一道为国捐躯,犹乐事也!”
    三人互相看着,已是热泪盈眶。
    三
    宁王朱宸濠接到了攻取九江的捷报后乐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举行朝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九江既已为我所据,朕当亲率大军沿水路北上,即日启程,直取南京!”
    “陛下圣明!”臣子们齐声答道。
    “陛下!臣有一言!”一个声音从前排传来,朱宸濠看去,乃是兵部尚书王纶。
    “爱卿请讲!”朱宸濠道。
    “臣奉旨掌管兵部,见战事顺利,自是欢欣。”王纶道,“但据臣所知,城中流言甚巨,皆言敌廷已调兵三十万众欲围剿于我。”
    “不可能!”朱宸濠不信道,“起兵前朕与诸爱卿早已算明敌廷兵力,江西可战之兵不过两万。即使从湖广调兵也不能筹得三十万兵马,更何况我军起兵突然,敌军焉能如此神速?此实乃危言耸听也。”
    “此流言耳。未必确有其事。”王纶道,“只是臣已派人详查,一两日应该便有结果。兵者,大事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请陛下容臣两日,待臣查明再发兵不迟。”
    朱宸濠犹豫了,他对自己的情报工作很有信心。但是起兵前他只是一个没有兵权的王爷,军队调动的内情他都是通过贿赂买通内奸打探到的,并不敢说能保证万无一失。
    “朕就给你两日时间。”朱宸濠终于说道,“一有情报,速速回禀!”
    “臣遵旨!”王纶拜道。
    下朝回宫之后,朱宸濠的心绪还是有些不宁。他深深知道,虽然现在已经拿下了南康和九江,但是自己的大本营还是南昌——南康和九江的城防都遭到重创,城破之后经济和民生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显然无论是征兵补充兵源还是征调粮草都不现实;而自己在南昌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而且自己在南昌祭天登基,于法于理都只有南昌才是自己军政的核心。
    夜深了朱宸濠还是睡不着,他看着地图,寻找着到底官军会从哪里冒出来呢。在百思不得其解后,他稍稍放下了心,这个流言真实的几率太小了。
    就在这时,侍卫来报:“兵部尚书王纶请求面圣。”
    朱宸濠大惊,这莫不是真的有什么情况了?
    “快宣!”他说道。
    王纶快步进来,正要行礼,却被朱宸濠拦住:“快说!何事?”
    王纶的声音里带着惊慌:“这是安庆送往吉安的敌军密报,在万安被我军截获。陛下请看。”说罢,他递上了一个小木筒。
    朱宸濠接过木筒,打开一端的盖子,一倒,便从筒里倒出了一个小纸条。他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王都堂守仁启:
    南京、杭州及湖广所调兵马皆已抵达安庆,其中南京卫军四万、杭州卫军两万、苏州卫军一万、武汉卫军四万,加之所募得乡勇七万四千,共十八万四千。京城所调山东卫军亦朝南京开动,以为后援。眼下平叛兵力已足,都堂请务必安抚民心,不可再生变故。
    安庆知府张文锦
    朱宸濠看过人顿时就怔在了原地,半晌都没有说话。王纶劝道:“陛下无需过虑。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幸得臣截获此情报,既已知敌军动向,便可寻得解法破之。”
    “嗯。”朱宸濠慢慢地坐在了椅子上,却依旧是愁容满面、眉头紧锁,“就依你言,如今有何解法?”
    王纶道:“不如明日一早唤来左右丞相一同商议?他二人智比孔明,定有妙计。”
    朱宸濠点点头道:“也只有如此了。”
    四
    朱宸濠连续两晚都没合眼了。第一晚是收到九江捷报高兴的;而第二晚则是收到王纶截获的官军密报担忧的。天刚蒙蒙亮,他便顶着黑眼圈叫人宣来了李士实和刘养正。
    朱宸濠将截获的密报给两人看了,说道:“朕昨晚一夜未眠,如今情形大变,朕虽得南康、九江,若攻不下安庆,则大事休矣!两位爱卿可有良策?”
    刘养正道:“我军新下南康、九江,士气正盛,又兼有佛郎机炮;而敌主力皆由异地远调而来,而其近半数乃新募的乡勇,虽人多但战力不能持也。我若攻之,未必不能取胜。”
    朱宸濠听了觉得有理,点了点头。
    李士实皱着眉头道:“话虽如此,然用兵非儿戏,须得谨慎度之。敌军有十八万之众,此近两倍于我。若我军取水路,还需先登陆再攻城,敌则以逸待劳,守城而已。依臣看,胜算并不大。不如坚守南昌、九江、南康三地,与敌隔江成对峙之势。我军可同时扩充兵源,以待决战。”
    朱宸濠也对李士实点了点头道:“若虚所言有理。”
    刘养正道:“即使我军坚守三地,但敌自恃兵力两倍于我而攻我,又如何破之?”
    “自然是坚守不战。”李士实道,“昔日太祖高皇帝起兵时,曾问计于李善长。李善长只说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今吾皇陛下不得已登大宝以正名位,敌又大军压境,更当以筑墙积粮为主,不可冒进啊!”
    “若虚言之有理。”朱宸濠道,“朕为起兵已谋划十年,若一朝失败,则全盘皆输。朕不能输,也输不起!宁可稳扎稳打,谨慎行事,也不能贪功冒进,最后死无葬身之地啊!”
    “陛下!”刘养正还想再劝,却被朱宸濠打断:“朕意已决,不必多言!传朕敕令,南昌、九江、南康三地守军皆就地休整戒备,不可贸然进攻。着左丞相李士实即日起扩招兵力,兵部尚书王纶协同办理。”
    “臣遵旨!”众人齐声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