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受益一生的心计学 > 第6章 在处世中坚持适度原则
    逾越极限,适得其反

    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

    一位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感想。总统微笑着没有回答,拿起一块三明治,很客气地请记者吃。记者受宠若惊,十分愉快地吃了下去。

    罗斯福继续微笑着,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肚子已经饱了,但盛情难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实在不需要了,但还是勉强吃了下去。没想到,罗斯福在他吃完之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面露尴尬,因为他已经有想呕吐的感觉了。

    罗斯福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的感想了,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哪怕是当总统也不例外。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总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怎么也会厌烦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先来看个故事。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鱼汤》。杰米扬十分好客。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但觉得还能接受。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劝汤”,第三碗、第四碗……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

    这个寓言故事也正是上面问题的答案: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限度。鲜美的鱼汤无疑是佳肴,但过了量,就会适得其反。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这种刺激频率过多、强度过大和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它最早来源于马克?吐温的一个故事。

    美国人有个习惯,星期天去教堂听牧师讲道,松弛一下平日绷得太紧的神经,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好让新的一周拥有一个新的开始。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牧师站在那里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不仅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肢体语言也很到位。于是,马克?吐温觉得在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捐两倍,来表达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

    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讲了40多分钟,却依旧没有要结束的迹象。这让马克?吐温有些不快。又过了近30分钟,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生气

    了,觉得这样做只是在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马克?吐温生气地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会捐,真是太过分了。结果,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当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他还从箱子里偷了两美元。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你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现象:一位妈妈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孩子将妈妈的话当做耳旁风,屋子杂乱依旧;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该戒烟了”,可丈夫依然吞云吐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人们极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使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个体的心理在接受任何刺激时,无论是正性的、负性的,甚至是个体正在向往的刺激,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了心理承受的限度,就会产生一种倾向于逃避的心理反应。这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称为“超限逆反”,也就是俗称的心理饱和现象。

    “饱和”原本是化学中的概念,比如将糖加入水中会溶解,但如果糖放的数量超过某种限度,就不再溶解,这就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感官在接受外界的刺激时,也有一个适应过程。感官的适应可以使感觉性提高,也可以使感觉性降低。一般来讲,在强烈的刺激持续作用下感觉会降低,只有在弱刺激的作用下感觉才会提高。在这里,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强越好。

    有一次,一位乐师被一个大富翁请到家中表演,其中有一段音乐令富翁心旷神怡。富翁很高兴,心想这世上竟有如此美妙之声,便对乐师说:“如果你能留下来,天天为我演奏这首曲子,我便长期雇用你,给你的报酬是百亩良田。”乐师接受了富翁的条件,留了下来。于是,每天天一亮,乐师就给富翁演奏那首曲子。一开始,富翁还沉浸在愉悦的心境里。可是,三天后,富翁有点烦了。到了第四天,富翁受不了了。到了第五天,再听到这首曲子,不但感受不到那优美的韵味,反而令他烦躁不安。无奈之下,富翁只好把乐师打发走了。

    当逾越了极限的时候,不管多么美妙的事物都会令人厌

    烦。做人做事也是这样,过度的追求很容易使自己卷入心理饱和的旋涡。所以,你一定要清楚临界点在哪里,任何时候都不要做过头。

    一次错误只能给一次批评

    所谓过犹不及,火候不到饭做不熟,火候过了又会把饭做糊。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超限效应”是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比如,父母的“苦口婆心”常常将孩子的心理状态推向饱和。有一些父母经常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已经太熟悉了,即使父母的话真有道理,父母一开口也会让他反感。父母喋喋不休的抱怨、旷日持久的指责,最终会激起孩子的厌烦心理。

    有一份资料显示,做丈夫的最受不了的是“妻子的唠叨”,做孩子的最厌烦的是“妈妈的唠叨”。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重复对这件事的批评,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学习要用心,考试要仔细。”家长认为,反复叮咛会加深孩子的印象。其实,恰恰相反,这只能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再到反感讨厌,最后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花儿为什么凋谢了呢/我用热恋的爱把它紧紧地压在了我的心上/因此花儿凋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诗人泰戈尔用抒情的语言吟诵出了“超限效应”的心理奥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第一次受责骂时,对方的厌烦心理并不严重,还比较能接受你的说教。但假如你的第二次责骂在别人受批评的心情还没有平静时接踵而至,对方的厌烦度就会成倍增加。他会在心里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随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对方的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逐渐郁积成心理压力。过重的心理压力滋生出反抗心理,这种反抗心理就如同平静的火山下面汹涌的岩浆一样,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迸发出来,导致不同程度的丧失理智的行为发生。

    一次过错,只能批评一次。当别人犯了错时,你要就事论事,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揪着同一问题不放。否则,苦口婆心的劝诫,换来的往往是对方的无动于衷和麻木漠然。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一来,别人才不会觉得是同样的错误被你“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由此可见,如果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够在别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换个角度、换种说

    法,将对方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减到最低。到那时,你也许才能真正体验到“一语千金”的威力。

    托尔斯泰说过:“人的智慧越是深奥,其表达想法的语言就越简单。”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语言往往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那些简洁有力的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进攻,英国节节败退,人心惶惶,士兵士气低沉。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有必要作一场演讲,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挽救国家的命运。

    丘吉尔拄着拐杖,戴着草帽,慢步走向讲台,先把草帽放在讲台,然后从左到右扫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然后,又从左到右扫视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当时,整个军营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然后,他又从左到右扫视了一次整个军营,加大音量说:“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整个军营都兴奋起来,欢呼声淹没了整个军营。此后,英国士兵顽强地阻止了希特勒的进攻。

    这就是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讲,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短的一次演讲。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你在处事当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要用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批评来浪费彼此的时间,损害双方的关系。要明白,并不是反复强化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依据对方脾气,决定交往程度

    在工作上,在生活中,只要你有求于人,想要对方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就得在打交道时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对方的喜好,摸清对方的脾气,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假如对方性格外向,你就可以随便一些,开开玩笑,逗逗嘴,他会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对方性格内向、敏感,你就可以讲些适宜的笑话,让他放松一些。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你的真诚,如此可以挖掘对方比较在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题。

    有的女孩性格外向,个性鲜明,男孩子气十足。你若跟她谈化妆、美容,她也许会毫无兴趣。但如果和她谈足球、谈姚明,她可能就会兴致勃勃。针对不同的性格,你应该学会说不同的话。同样说人胖,男性会一笑置之,而女性则可能当场把脸拉下来,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这就是性别带来的差异。所以,同样的话对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同理,如果你对普通的工人、农民摆出知识分子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对方肯定满头雾水,更别说接受你了。要是遇见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也不能开口就一副江湖气。这样容易引起反感,更

    无法获得信任和好感。

    因此,说话时,我们就要注意到这种差异,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当你根据对方的性格递上自己为其量身定制的“交往名片”时,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该怎样与不同脾气的人交往。

    1.死板的人

    这种人往往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与他寒暄、打招呼,他也总是爱理不理,不会作出你所期待的反应。死板的人一般来说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的,只是别人不太了解而已。所以,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冷淡,反而更应该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一旦你触及他所关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会马上一扫往常那种死板的表情,而表现出相当的热情。

    2.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往往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表现出“唯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又该怎么应对呢?首先,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或某些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之交往的时间,尽量减少他表现自己傲慢无礼的机会,他往往会由于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其次,语言简洁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你的要求与问题,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很干脆的人,是一个很少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人,因而放下自己的架子。最后,你还可以邀请这种人去跳舞、闲聊、唱歌等。对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现出其生活的本色之后,在以后的交往中,他往往不会再对你傲慢无礼。

    3.沉默不语的人

    和“闷葫芦”在一起,人们总会感到沉闷和压抑。特别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外向的人来说,更是觉得难受。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活跃气氛,便故意找些话题来说。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沉默寡言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有某种心事而不愿多言。这时,你应该尊重对方,而不要去破坏对方的心境,让其保持一种内心选择的相处方式。如果你故意地没话找话,拼命地想方设法与对方交谈,就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厌恶。

    4.自私自利的人

    自私自利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别注重个人的得失和利益,但往往也会因利而忘我地工作。我们对他们不必有太高的期望,也没有必要希望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以情

    为重。与这类人交往,可以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干多少活,给多少钱,干得好坏不同,报酬也不一样。

    5.争胜逞强的人

    这种人狂妄自大,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正确。当遇到竞争对手时,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对对手,不择手段地打击对手,力求在各方面占上风。人们对这种人,虽然内心深处瞧不起,但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伤交往中的和气,往往事事处处迁就他、让着他。殊不知,有些争胜逞强的人并不理解别人的谦让,还以为自己是真了不起,由此而变本加厉地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对这样的人,不能一味迁就,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打击一下他的傲气,使他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6.狂妄的人

    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学问,往往是自我吹嘘、夸夸其谈,他们所表现的高傲、不屑一顾等神态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空虚的补充剂,以维持其虚荣心。与这些人相处的方式实际上很简单,乍看起来,他们似乎视野开阔,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好像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但只要就某一问题深入地与之探讨,他便会露出马脚。与这类人初次相处,可以用你的常识将之“震”住。如果做到这一点,往后交往中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

    7.搬弄是非的人

    不要以为把是非告诉你的人便是你的朋友,他们很可能是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谈话材料,从你的反应中再编造故事。所以,聪明的人往往不会与这种人推心置腹。而令他远离你的办法,就是对任何有关你的传闻反应冷淡,不作应答。如果对方总是不厌其烦地把不利于你的是非辗转相告,以致对你的情绪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你就应拒绝和他见面或不接他的电话,与此类人不宜过多交往。

    8.性情急躁的人

    遇上性情急躁的人冒犯你,可要严肃对待。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可以暂时置之不理。有时瞪他一眼就够了,有时一笑置之则可。这一笑,在大多数场合,可以使你摆脱尴尬的局面,避免与其发生争吵。

    9.城府深的人

    他可能是一位工于心计的人,这种人为了在与别人打交道时获得主动,或者出于某种目的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而把自己保护起来。这种人总希望更多地了解对方,从而在各种矛盾关系中周旋,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他也可能是一位曾经经历过挫折和打击,并受到别人伤害的人。过去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对别人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敌视心理,从而对自己采

    取更多的保护措施。还有一种情况是,他可能对某些事情缺乏了解,拿不出有价值的意见,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以一种未置可否的方式、含糊其辞的语气与人交往,并装出一副城府很深的样子。

    总而言之,“依据对方脾气,决定交往程度”,其出发点仍是为了避免产生“超限效应”,是为了让你在人际交往中表现更为得体,避免出现热情过度、画蛇添足的做法。当你真正做到这一点时,就可以迅速赢得别人的欢心和信任,从而对别人产生影响力,顺利达到掌控对方的目的。

    言多必失,不要授人以柄

    上帝只给了我们一个嘴巴,却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有时候,一句话说不好,不仅会令人厌恶,搞不好还会招来大祸。有时候,话说多了,就会露出马脚或者底线,就很容易被对方抓到把柄,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利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如果想好好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别人没办法操纵你。

    可是,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存在这样一个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也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不过,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的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个心眼,该说的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

    和人初次见面,或才见过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而你也喜欢他,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来。我们主张不那么死板做人,意思是:对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做事,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之所以说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是因为人性复杂,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对方交往,就有可能受伤。

    很多人总觉得只要自己光明磊落,便凡事无不可对人言。但假如对方是个根本不可以言尽的小人,你说“三分话”都已经显得太多了。如果彼此的关系一般,你却跟人家谈得很深,这就显示了你自己没有知人之明。若是你的话题涉及对方本人,但他与你根本就不熟悉,你却硬跟别人说一些纯属私人的事情,就显得唐突冒昧。再说,如果谈话本身涉及一些机密,因为你一时的“畅所欲言”,便将自己的底牌一股脑儿地透露给对方,岂不是太过愚蠢了吗?实际上,与一些人交谈时,三分的话都已经是太多了。

    林丽是部队的一名文书,连队的几个干部都比较

    喜欢她,也愿意与她交谈,或让她办一些私事。尤其是连队的副指导员,对她非常信任,有时把连队领导之间的一些事情也讲给她听。

    她们连队有几十个女兵,个别女兵为了入党或考军校就想方设法接近部队教官,副指导员对此十分反感,曾经对林丽抱怨过这件事。时间长了,林丽觉得非常苦闷,因为副指导员倒是有了倾诉对象,可是她自己呢?因为这些事情很敏感,她不知道向谁倾诉。后来,在一次聊天中,林丽把这些事情跟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说了。把秘密和别人一起分享,心里就轻松多了。没想到,她的那位好朋友为了让连队党支部推荐自己上军校,就把她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副指导员,还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后来,她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地上了军校,而林丽则在副指导员找她做了一番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谈话以后,离开了文书岗位。

    “交浅而言深,既为君子所忌,亦为小人所薄。”关键时刻,那些你曾经的失言、多言,很可能成为对方对付你的秘密武器,给你重重的一击,让你在竞争中失利。

    聪明的人在交谈时,会掌握好透露秘密的分寸,也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可以让你变得有亲和力。知道把握分寸,守住自己和别人的秘密,则会让你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罗斯福出任海军助理部长时,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谈话间,好友问及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军事基地的事。

    “我只希望你能告诉我,”他的朋友说,“我所听到的有关建立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其事。”

    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但既然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绝是好呢?

    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音向朋友问道:“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出我的口入你的耳,切莫向第三者讲起。”这全是自欺欺人的废话,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别人对某事能守口如瓶。你可以跟好朋友说,他也可以同样地跟他的好朋友说,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打死我也不说”。

    不能说的就不要说,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省一句话,就省下多少事儿!不仅工作中严肃的事情不能轻易泄露,生活中也是如此。谁没有心事呢?可是,千万别轻易将自己的所想所思告诉别人。处理心事要慎重,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进而会让人改变

    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真实”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就有可能成为日后被他人操纵的致命伤。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以恶毒的心思去揣测别人。但若能少让人掌握自己的弱点,也是明智之举。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痛快地向别人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什么时候就被人拿来当成反驳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也不尽然。毕竟,朋友之间也是“距离产生美”。真诚也要有一个度,而这个度就是既对别人真诚,也要对自己尊重。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的真诚和热情。但是,你把心掏出来,对方未必也把心掏出来,而且也有人掏的是假心。若这种人别有居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相信你并不想因此而被人操纵吧?

    言不在多,在于精辟,在于有效果。少说点话,让对方抓不到你的把柄,你自然就会安全很多。但是,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适度的真诚,才能让彼此更舒服、更安全。

    切忌无限制的愤怒

    翻开历史,你会看到一系列喜欢愤怒的人。奴隶制时代有盗跖,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后来,陈胜、张角、翟让、黄巢、李自成等人都学了他。可惜的是,他们都因为愤怒而失去了性命。

    中国历史上可奉为典型的两个愤怒者,一是项羽,一是张献忠。前者一时愤怒,点上一把火烧掉了八百里的阿房宫。后者愤怒一时见人就杀,使得川中尸横遍野,后来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以“湖广填四川”的措施,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才使四川恢复了人气。项羽因为自己的愤怒而失掉了人心,结果抛尸乌江。张献忠也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横尸街头,承受万人的口水。这些有大愤怒的人,无一能有善终者。

    存在即为合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宣泄愤怒这种情绪的确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它的负面影响却远远大于正面作用。人的愤怒大部分来自于生活中的不满及挫折,有时候很难控制。但只要我们能理智地找出原因,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当愤怒情绪汹涌而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