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中华格言大典 > 三十、艺术·哲理篇(1)
    爱其人者爱其屋上乌,憎其人者憎其余胥。

    ——语出语出西周姜子牙《六韬·逸文》。爱那个人,就连带地也爱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憎恶那个人,就连带地憎恶他的墙壁和篱笆。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

    ——语出西周姜子牙《六韬·文韬·守土》。缓慢流淌的细水如果不及时堵住,将会变成大江大河;微弱的一点火星如果不及时扑灭,就会变成熊熊大火,想扑也没办法了。比喻小的问题不治理也会逐渐酿成大祸。

    诗言志,歌咏言。

    ——语出《尚书·舜典》。诗表达人的情感志意,歌吟咏唱人的心声。

    履霜,坚冰至。

    ——语出《易经·坤》。脚一踩到霜,就应该想到冰冻的季节快要来了。比喻从轻微处察觉到即将到来的大变动。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语出《易经·丰》。太阳到了正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则衰,也指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无丧无得。

    ——语出《易经·井》。不失去什么就不会得到什么。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语出《易经·系辞上》。仁者看见它说是仁,智者看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观点。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语出《易经·系辞上》。抽象而无形的是大道,具体而有形的是事物。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语出《易经·系辞上》。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语出《易经·系辞下》。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引起变化,变化了就会通达,通达才能持久。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语出《易经·系辞下》。能够认识到危险而保持警惕,就会平安无事;认为事情容易而失去戒心,就会遭受倾覆。

    履霜,坚冰至。

    ——语出《易经·乾传·坤》。踩到秋天的霜时,冬天冰冻的日子要到了。比喻目前的一些现象是未来的某些征兆。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语出《诗经·小雅·白华》。在屋子里敲钟,声音在外面都可以听见。比喻加强修养的

    重要性。

    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语出《诗经·小雅·小晏》。在大路旁盖房子,总是征求行人的意见,行人的意见多有不同,所以房子是盖不成的。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

    ——语出《诗经·小雅·頍弁》。就像下大雪之前,开始必然先降冰霰一样,大恶是从小恶开始的。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只有谨察事物细微之处才算明智;能够持守柔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偏反而能全,弯反而能直,低洼反而会充盈,凋敝反而会更新。比喻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的一方无不向另一方转化。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突然而起的旋风不会刮一整个早晨;骤然而降的暴雨不会下一整天。比喻突然兴起的事物往往不会长久,过于猛烈的状态来得快去得快,不会延续很长时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想塞东西进物体里面,必须先将物体撑开;想削弱某一事物,必须先使它固定;想去掉某些事物,必须先让它兴盛;想要夺取它,一定要先给予它。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有和无是相互对立而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对立而形成的。用来比喻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宏大的乐章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其中“大器晚成”表示一个人早先默默无闻,到后来才有所成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粗得要双手合拢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很小的树苗成长起来的;九层高的亭台,是一点一点泥土堆积起来的;千里远的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原意是说事物都是由微到著发展变化的,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后喻指大的事业也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审小音者,不闻雷霆之声。

    ——语出春秋时期关尹子《关尹子·九药》。一个人总是仔细地察看细小的事物,就看不见天地的广阔;一个人总是细心地聆听微小的声音,就听不见打雷的声音。

    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语出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兵势》。胆怯是从勇敢中产生的,柔弱是从强壮中产生的。指强势会变成弱势,弱势也会转化为强势。

    松柏之地,其草不肥。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晋语》。在长满松柏的地方,草长得就不肥美。用来比喻物不两盛。

    多行无礼,必自及也。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襄公四年》。不合礼仪的事做多了,必然祸及自身。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语言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河流湖泊容易容纳污秽,山林草莽容易隐藏毒虫猛兽。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来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辅:颊骨。车:牙床。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想要强加罪名,还愁找不到说辞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根本和基础没有了,与之相关的事物也就无法生存了。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一

    年》。树梢太大,树木就必然会折断;动物的尾巴太大,就必然难以转身。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就会导致指挥不灵。

    大德灭小怨,道也。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定公五年》。既然别人对我有大的恩德,就不应该计较小的怨恨,这原本就是正确的道理。

    三折肱为良医。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多次摔断胳膊的人,可以成为高明的医生。说明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鹿死不择音。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衰公十一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音,通“荫”。

    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

    ——语出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黄帝》。柔弱积累多了必定会刚强。

    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语出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汤问》。工匠技艺之精巧,可以与天然媲美。赞叹工匠技艺之高。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

    ——语出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说符》。看见出去的,就能知道将要进来的;观察过去的,就能知道未来的。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语出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说符》。影子是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变化的,形体不直影子就弯曲,形体直影子就正。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语出战国时期墨翟《墨子·大取》。为了保住手腕而切断手指,虽然有损害,但比起失去手臂,还是利大于弊的。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语出战国时期墨翟《墨子·鲁问》。根据自己的食量去吃饭,依据自己的身材去穿衣服。

    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

    ——语出战国时期墨翟《墨子·贵义》。拿鸡蛋去碰石头,就算用完天下的鸡蛋,石头也不会有丝毫损伤。比喻自不量力地做事不会有任何功效。

    过犹不及。

    ——语出《论语·先进》。事情做过头跟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合适。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要掌握好“度”的界限。

    既来之,则安之。

    ——语出《论语·季氏》。既然来了,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用来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语出《论语·阳货》。《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风俗人情和政治的得失,可以使人懂得交际之道,可以使人懂得讽谏评论不平之事。

    割鸡焉用牛刀?

    ——语出《论语·阳货》。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或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语出《论语·阳货》。人类的本性是相近的,只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所以会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对一个人的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语出《论语·子张》。纣王虽然不好,但不像传说中那样厉害。后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事物,虽然不好,但也不像想象中或传说中那样严重。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语出《论语·雍也》。专心致志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孝子不生慈父之家。

    ——语出战国时期慎到《慎子·知忠》。过于溺爱的父亲教育不出孝顺的儿子。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离娄上》。顺应天意的就能保存下来,违逆天意的就会灭亡。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离娄上》。规和矩分别是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不用规和矩,就画不成方和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梁惠王上》。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其进锐者,其退速。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尽心上》。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也快。指做事要循序渐进,不能太冒进。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告子上》。如果得到了必要的滋养,什么东西都可以生长;如果失去了必要的滋养,什么东西都可能消亡。

    五谷者,种之美也;苟为不熟,不如梯稗。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告子上》。五谷是植物中最好的,如果不成熟的话还不如杂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比喻面临两难选择时,舍弃次要的,而选择重要的。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公孙丑上》。灾祸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你想得到幸福还是灾祸,就看你自己是怎么做的。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公孙丑上》。饥饿的人不会苛择食物,口渴的人不会苛择饮料。

    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制造箭的人只怕箭不能伤人,制造铠甲的人只怕人受伤。比喻人所处的立场不同,意愿也不同。

    彼一时,此一时也。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公孙丑下》。那时是一个时候,现在是另一个时候,时间不同,情况也不一样了。用来说明时势不同,情况也随之改变,不能再相提并论了。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万章上》。解说诗的人,不死抠文字而损害辞义,不拘泥于辞义而损害意旨。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人间世》。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田子方》。先生缓步我也缓步,先生急走我也急走,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快速奔跑,脚掌好像离开地面一般,而颜回只能瞪大眼睛在后面看了。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德充符》。从差异的角度看待事物,事物之间的差距就像肝与胆、楚国与越国那样大;从共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万物都一样。

    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让王》。用隋侯之珠当弹丸去射高空中的麻雀,世人一定会

    嘲笑他。比喻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东西付出昂贵的代价。

    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庚桑楚》。口能吞舟的大鱼,一旦被水波冲到岸上,连小小的蚂蚁都能去侵犯它,让它受苦。说明英雄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具体环境和条件,失势的英雄不但没有用武之地,而且比不上得势的蝼蚁之辈。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山木》。长得笔直的木头总是最先被砍伐;水甘甜的井总是最先枯竭。比喻有用会招致祸患,无用反而能保全性命。

    螳螂捕物,鹊随其后。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山木》。螳螂在前面捕捉猎物,却不知道有喜鹊就在它后面。比喻一心图谋害人者,却不知道有人也在算计他。也比喻只顾贪图眼前的小利而不知灾祸就在眼前。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则为大。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则阳》。小山丘不断地积累土石,就能成为高山;江河汇集在一起就能成为大海。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则阳》。平安与危难相互倚伏、转换,祸患与幸福彼此依存、转化。

    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秋水》。井里面的青蛙,无法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的视野局限在小小的水井里;只生活在夏天的昆虫,无法和它谈论冬天的寒虫,因为它的感知不能超越夏天的季节。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养生主》。在我开始杀牛时,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然而,三年之后,我再杀牛时,就再没看见过全牛了。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逍遥游》。水聚积得不够深,就无法浮载大船。比喻知识、力量积聚得不够就无法担当大任。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逍遥游》。失明的人无法给他看文章的华丽,失聪的人无法给他听钟鼓之声的美妙。

    鹊鹎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逍遥游》。鹪鹩在茂密的树林里筑巢,不过占用一个树枝就够了;鼹鼠在

    河边喝水,不过喝饱一肚子就够了。

    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天运》。天鹅不天天洗澡却很洁白,乌鸦不天天墨染却很乌黑。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天运》。东施只知道西施那样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美。因为西施本身就很美,所以皱眉头的样子也很美;东施的样子本就很丑,所以皱眉头的样子就更丑了。比喻学习别人只是不顾条件生搬硬套地模仿。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天道》。活在世上顺应自然地运动,离开人世混同万物而变化。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天下》。一尺长的棍子,每天取一半,永远也取不完。用来比喻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骈拇》。物品,当长则长,长,不为多余;当短则短,短,不为不足。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骈拇》。野鸭的腿虽然短,但要给它续上一段,也会使其痛苦;鹤的腿虽然长,但若截掉一段,也会使它悲痛。后用来比喻自然规律不能违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出战国时期屈原《卜居》。从某种角度看,一尺也可以说很短,一寸也可以说很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语出战国时期屈原《卜居》。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糊涂的时候。

    得众动天,美意延年。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致士》。得到公众拥护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心情舒畅可以延长寿命。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非相》。想要看到千年的历史发展,就要从现在看起;想要知道成万上亿的数量,就要从一二数起。指要能以近知远,泛指从个别、具体的事物可以类推出普遍的事理。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君道》。如果水源清澈,下游支流就会清澈,如果水源浑浊,下游支流就会浑浊。比喻开端好,则事物的发展、结果也好。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正论》。浅的东西不能用来测量深处,愚昧的人不能和智慧的人相谋,浅井里的青蛙不能与它谈论东海的乐趣。比喻见识浅陋的人不会明白高深的道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天论》。自然界的一切运行都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为唐尧当政就存在,也不会因为夏桀统治就消失。指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修身》。半步半步地不停前进,即使是跛脚的甲鱼也可以行走千里那么远。比喻即使自身的条件不够好,只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最终一定会有所成就。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致仕》水潭幽深,鱼鳖才回来这里生活;山林茂盛,飞禽走兽才会选择这里。

    质的张而弓矢至,林木茂而斧斤至。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劝学》。箭靶摆好了,就会引来弓箭的射击;树木长得茂密,就会招致斧子的砍伐。比喻灾祸都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招致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劝学》。借助马车赶路的人,脚走得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自己不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劝学》。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比喻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度不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劝学》。爬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很清楚。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语出战国时期荀况《荀子·劝学》。蓬蒿长在麻田中,不用扶助,自然挺直;白沙混在污泥之中,会与污泥一样成为黑色。比喻人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