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人生的感悟大全集 > 第11辑 科技名人的智慧光芒
    伟大的发现都是“偶然”的,“看见”不等于“发现”。

    聪明的谢绝书

    196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获得诺贝尔奖。记者来访、电台录像、出席聚会,诸如此类的活动干扰接踵而来,于是,他印制了一种万用谢绝书,上面写道:

    克里克博士对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

    给您签名为您的事业出力

    赠送相片阅读您的文稿

    为您治病作一次报告

    接受采访参加会议

    发表广播讲话担任主席

    在电视中露面充当编辑

    赴宴后作讲演写一本书

    充当证人接受名誉学位

    克里克的这一招果然有效,那些想去麻烦他的人一见到这份谢绝书,只好望而却步了。克里克于是赢得了大量宝贵的科研时间。

    名人的应酬是难以避免的,难题之一就是面对纷至沓来的约请你几乎很难一一回绝,而克里克设计的这份谢绝书,几乎是一劳永逸的。

    抓住偶然

    1890年,美国科学家古德斯伯德在实验室里洗出了一张底片,那实际上是一张经X射线透视后的底片,但他却认为是冲洗药水质量有问题或自己的技术不过关而未予深究。英国科学家科鲁克斯发现保存在抽屉暗盒里的胶卷莫明其妙地感了光。他去找生产厂商,指责他们的产品质量低劣,要求赔偿,却没想到是阴极射线管发射出的X射线造成的。

    1895年,伦琴在实验室里发现一条发射出绿色的荧光,他把手伸到发光的阴极射线管和屏幕之间,竟在屏幕上看到了自己手掌里的骨头。伦琴没有害怕,也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现象,而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发现了X射线。

    伟大的发现都是“偶然”的,“看见”不等于“发现”。

    谦逊豁达的品质

    1931年,因为卢瑟福在科学界的地位而被英王授予勋爵称号。他本人从来不把这些荣誉放在眼里,他声明说:“我并不看重这个勋爵名位,因为它对我这样的科学家有明显的不利。”

    卢瑟福从不掠人之美,他总是怀着无限感激的心情来记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和团体。例如1932年,他在《麦克吉尔新闻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强调说:“关于原子转变的第一个确切证明的荣誉是属于麦克吉尔大学的。”他还进一步指出,1902年到1904年两年间所积累的实验证据

    是索迪和他本人一起取得的,并且明确指出,“这个近年来激动人心的发现,它的第一步是在蒙特利尔完成的。”他从来不把荣誉和成就都记到自己的功劳簿上,他认为:“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在建立起来的伟大的知识大厦之中。”卢瑟福就是靠着集体的智慧而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卢瑟福在皇家文学学会(该会后来授予他艾伯特奖章)的一次演讲中,详细论述了玻尔的原子结构学说,并且指出,在他看来,25年来,精确地说,从19世纪末叶算起,总共只有三个基本的发现,那就是:1895年的X射线、1896年的放射性和1897年为汤姆生所证实的电子。按照卢瑟福的这一看法,后来的一切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上都是来源于这三大发现。他所列举的三个重大的发现,竟然没有一个是属于他本人的——从这里,人们也可以再一次看到他那谦虚、纯朴的思想作风。

    有道德的学者不会掠人之美,把别人的成就窃为己有;品德高尚的人则善于成人之美,主动把荣誉让给别人。

    不畏贫困而刻苦求学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由于发现了镭以及在研究放射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她于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她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她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1867年,玛丽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她的父亲是中学的数学和物理教员,母亲当过小学校长。玛丽从小就爱好科学,父亲房间里放着的物理仪器、矿物标本等,都引起了她的兴趣。

    当时,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玛丽的父亲不甘当外国统治者的顺民,因此受到特务的监督。1873年,他被学校当局降职降薪。不久,玛丽的母亲和大姐先后去世,亡国的痛苦和家庭的不幸深深地刺伤了玛丽的心,同时也培养了她坚强的性格。

    玛丽14岁那年,进入华沙公立女子中学。1883年,她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她本来想上大学,但当时波兰的大学都不招收女生,要深造只有到国外去。

    为了到国外去上大学,玛丽到乡下当了五年家庭教师,积蓄了一点钱。1890年,用同样方法去法国的姐姐从巴黎大学医科毕业,写信给玛丽,叫她到巴黎来上学。第二年,玛丽带着积蓄的钱,只身来到法国,进入巴黎大学

    理学院读书。

    起初,玛丽住在姐姐家。刚来到巴黎,这里的一切都使她感到新鲜有趣,最使她兴奋的是她终于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心愿——坐在巴黎索尔本学院的教室里听课,她终于成了这所著名大学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内心的快乐无法形容。她在报名单上填写的是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此后人们便习惯地称她为玛丽。在最初阶段的学习里,玛丽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是教师用法文讲课,玛丽虽然懂得法文,但当教师讲得太快时,她仍然听得不太明白;其次是她过去自学获得的知识比在巴黎学校毕业生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弥补她在数学及物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她必须加倍努力学习。因此,每天上课,玛丽总是到得很早,总是选择离教授很近的座位坐下,摊开笔记本,聚精会神地听讲。

    有一天,穿着硬礼服的阿佩尔教授走上讲台,这个平静严肃的学者讲起课来是那么从容自信,仿佛他是世界的主宰:“我拿起太阳,再扔出去……”多么了不起的气魄呵!玛丽带着赞叹的微笑听着,她心底涌起快乐的冲动:要向科学无极的山峰攀登!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校里,只有晚饭时才回到姐姐布罗妮雅家里。

    姐夫是位医生,经常有人来拜访他,这种环境使她无法专心学习。再说姐夫家离学校很远,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不少。为了抓紧时间学习,玛丽干脆在离学校较近的地方租了一个又小又简陋的阁楼住下来。

    但是,这个阁楼夏天闷热,冬天寒冷。玛丽挤时间学习,经常整天不做菜,只吃一些涂上黄油的面包。为了节省灯油,她晚上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图书馆关门后,她回家点起小煤油灯,一直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

    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她把一切分心的事都免去,不参加朋友聚会,不与别人接触闲谈,她甚至不愿意花费一点时间学习怎样做牛肉汤。在她看来,物质生活毫不重要,她宁愿把学习烹调的时间用在读物理学书籍或是在实验室里作一个有趣的分析。玛丽的生活是清苦的,她的饮食极其简单,没钱进饭馆,又不肯花半小时去做肉片,所以一连几个星期,她只喝茶,吃抹黄油的面包,至多有时去买两个鸡蛋、一块巧克力或几个水果。这种不近人情的生活损害了她的健康,她的身体很快变得极度虚弱,经常昏倒。有一次玛丽在同学面前晕倒,当医生的姐夫赶到玛丽住处时,脸色苍白的玛丽却又开始读书了。

    姐夫赶来后,检查了玛丽的身体,又察看了她干净的碟子和空空的蒸锅,全都明白了

    。

    “今天你吃了些什么东西?”

    “今天?……我不知道……好像我刚吃了午饭……”

    “你究竟吃了些什么东西?”姐夫紧紧追问。

    “一些樱桃,还有……还有各种东西……”

    到后来,玛丽不得不说实话:从前天晚上起,她只是吃了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睡了四个小时。姐夫责备了她一顿后,把她带到了自己家里。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调养,她才恢复了健康。

    在巴黎求学的4年里,玛丽以不同凡响的毅力过着一种贫寒却高尚的生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漫长的冬季,住在顶层阁楼中的玛丽因寒冷而无法入睡,她便从箱子里取出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或盖在被子上,有时她甚至把椅子拉过来压在被子上取暖。对科学知识无止境的追求,使她忘记物质上的困窘,她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着,在科学的海洋里漫游,不知疲倦,永不停歇。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她放弃一般年轻女子的快乐享受,过着与世隔绝的枯燥生活,萦绕在她头脑中的只有学习和工作。她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很高,她拿到了物理学硕士学位,还要争取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她不断鞭策自己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就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永远进取的顽强精神,才使她在科学领域里逐渐显露头角,并且最终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科学家的时间少用在生活上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去世60年后,人们为了怀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在卡文迪许学习过的剑桥大学,以3万英镑资金,建造了世界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卡文迪许生前也曾有过一段贫困的日子,但是,他很快就交上了好运。

    在一个严冬的下午,突然一辆豪华马车停在卡文迪许的家门口,从车上跳下来一个衣着入时的使者。他自称是伦敦银行派来的,特地送来一张存款单据——1000万英镑。这么大的数字,真使卡文迪许目瞪口呆了。

    经了解,这笔巨额财产是卡文迪许一个姑母给他的,这使卡文迪许一夜之间成了英国有学问人中最富有的。

    但是,卡文迪许不爱金钱,只爱实验。他有这么多的钱,除了给自己建立一个设备一流的实验室外,其他都原封不动地存入了银行。自己则一头钻进实验室,整天跟仪器和药品打起了交道,乐此不疲。

    卡文迪许虽有大笔存款,是英格兰银行的最大客户。但他不修边幅,全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无

    暇顾及生活琐事。他的衣服大多是旧式的,扣子掉了也不管,有时褶皱遍身。一次,他到皇家学会去,顺便穿了一件在实验室工作时被硫酸烧坏了的破大衣,以致被学会的职员认为是个流浪汉,说什么也不肯让他进去,待他通报了姓名,学会的职员才连连道歉,请他进去。

    平时,他吃的也很简单,就是偶尔请科学家吃饭,一般也只是一条羊腿。仆人笑着提醒他,一只羊腿不够五个人吃,他才改口说:“那就准备两只吧!”当人们问他那样有钱,为什么又那么“寒酸”时,他自信而无愧地说:“我认为科学家的时间应当最少地用在生活上,而应当最多地用在科学上。”

    不仅是科学家,如果你想干一番事业,也应当把时间和金钱,最少地用在生活上,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你的生活会更丰富多彩。

    正确地进行思考

    爱因斯坦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他的正确的思考和创造力。

    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

    “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

    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完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相学手册。”

    “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道。

    “看来我不用等您拒绝,”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就自我宣布落选啦!”

    爱因斯坦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不能死记住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机会至关重要的条件。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天才,到3岁的时候还不会讲话。6岁上学,在学校里成绩非常差,一上课就是被批评的对象,老师还说他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笨蛋。

    但爱因斯坦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献身于解决“那广袤无际的宇宙”之谜。15岁那一年,由于历史、地理和语言等都没有及格,也因为他的无礼态度破坏了秩序和纪律,他被学校开除。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思考和想象。他说:“想

    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含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16岁时,他喜欢做白日梦,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做着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

    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科学远征。他设计了大量理想实验,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灵活地进行思考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抱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登上一个个人生的高峰。

    你用什么时间思考

    有一天晚上,卢瑟福走进实验室,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见一个学生仍俯在工作台上,便问道:“这么晚了,你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于是,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后来,这个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每天傍晚,不管实验工作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卢瑟福总是在走廊里散步,那种神情表明他正在思考。

    他经常对学生说:“不要死记硬背,也不要满足于实验,而要学会思考。只有勤于和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获得知识,取得成就。”

    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凡是世界上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给思考留有一定时间的,你也赶快这样做吧!

    亲自实践检验一下

    一天,巴甫洛夫的一位学生兴高采烈地来找巴甫洛夫,他说:“亲爱的老师,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我可以证明动物在长期饥饿以后,仍然会有消化液流入空的消化道。”

    “不大可能有这样的事。”巴甫洛夫断然回答。

    学生回去以后又一次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带着实验的数据记录和图像曲线来见老师。

    “我还是觉得这令人难以置信,但我愿意亲自做实验检验一下。”巴甫洛夫摇摇头说,“当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时,我无法了解这种分泌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绝对不会轻易苟同别人的观点。”

    学生只得留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为了检验这个固

    执学生的实验结果,巴甫洛夫在饥饿的狗面前,几乎一动不动地坐了一个昼夜。他对谁也没讲一句话,连饭都不吃一口。最后,他得到的数据和曲线终于证明学生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

    天亮的时候,这个学生又来了,巴甫洛夫兴奋地说:“你是对的!我恭喜你!你果然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一结论完全可以用到你的博士论文里。”

    巴甫洛夫喜欢用实例,不用叙述来教人。他讲起课来不是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和简单地灌输学说。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用脑子思考。从事实和科学出发,而不要去相信那些不可靠的印象和臆测。巴甫洛夫认为:“要学习做科学上的艰苦工作。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如果没有空气的支持,它就永远飞不上去。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就永远无法飞动。没有它,你的‘理论’就只不过是徒然的空想。”

    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判断,尊重事实和科学,不要轻易苟同别人的观点。

    科学家的玩具

    一位客人来到一位女科学家的家里作客,看见女科学家的孩子在玩一枚奖章。

    那位客人当即惊叫起来,说:“呀,你的孩子把你的荣誉奖章当玩具玩了!”

    “不,是我给她玩的!”女科学家说。

    “你知道吗?你的这枚英国皇家协会的勋章,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你却把它当小孩的玩具?”

    女科学家淡淡一笑:“我只想让孩子从小懂得:荣誉、奖章这些东西,只代表着过去,现在它顶多只是手中的一件玩具,玩厌了,随时都可抛弃。未来需要重新去创造!”

    玩奖章的女孩长大以后,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跟她妈妈一样,成了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这对母女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

    荣誉与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如果死抱住不放,只能被它们拖住后腿,难以进步。

    虚名

    1936年,华罗庚到号称世界数学中心的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到剑桥后,他被告知:可一直读到博士学位。华罗庚听后冷静而安祥地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旁听生。”跟他谈话的英国教授惊得瞪大了眼睛,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华罗庚是这样想的:要是专攻博士学位,势必只能选修一至两门学科;如果丢开博士学位不管,就可以同时读六七门学科,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

    他果然在剑桥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广泛的数学知识,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不少论文可与博士论文相媲美。特别是他的关于塔内问题的“华氏定理”,使得著名数学家哈代修改了自己即将出版的著作。他还彻底解决了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计问题,因此轰动了剑桥,被喻为“剑桥的光荣”。

    1938年,华罗庚告别了剑桥回国。他虽然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获得了广博的知识,这为他攀登数学的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的名誉,在虚荣之外。

    天才进行创造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出身贫寒,13岁上街卖报,14岁在一个钉书店当学徒,只有晚上和假日有学习时间。后来他进了英国皇家学院,在物理学家戴维身边做实验员,工作之苦,如同仆役,受尽欺侮。后来,戴维去世了,他接替了戴维的全部工作。这时,法拉第才真正开始从事物理学的研究,但他已是40岁的人了。过去的25年,仅仅是为此做准备。

    法拉第上任的第一天,助手们纷纷来祝贺,他却谦逊地说:“我不是戴维那样的人,他是个发明家,年纪不老就离开了人世,只活了5l岁。他的精力消耗得太快了。我们可能比他活得长久些,因为我们都很珍惜自己。我们所研究的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将戴维已经做过的事情加以验证和观察罢了。”

    他还说:“戴维是个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天才所创造的事进行到底。”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这项发现是他10年来科学研究的顶峰。在那些日子里各种诱人的建议纷至沓来;多达原来工资的12倍的报酬在诱惑着他;各种不同的职务在等着他;英国贵族院授予他贵族封号;皇家学会聘请他为学会主席。对所有这些,法拉第都一一予以谢绝。

    法拉第对妻子说:“上帝把骄矜赐给谁,那就是上帝要谁死。我父亲是个铁匠的助手,兄弟是个手艺人,曾几何时,为了学会读书,我当了书店的学徒。我的名字叫迈克尔?法拉第,将来刻在墓碑上的唯有这一名字而已!”法拉第就是这样的谦虚,这样的甘于平淡。

    甘于平淡,并不是甘于平庸,平淡的人是一种蓄势待发的人。一个良好的射手,总是把弓拉满了再射出去。

    听力不好的发明家

    爱迪生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

    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从此,爱迪生的听力不太好了。但这并没有成为他走向成功的障碍。

    他学发电报,因为耳朵聋,听不到那些足以扰乱心情的杂音,而得以专心地操作,因此收发电报的速度无人能赶得上。他曾经说过:“当我在宿舍和食堂吃饭时,由于听不见桌上其他人谈话,我便有机会集中精力思考我的问题。如果我能听到许多无关紧要的、不相干的事情或声音,我相信我的神经一定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强健。”

    爱迪生发明的电话是建立在贝尔的发明基础上的,不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改进电话的实验中,爱迪生发现了一个更为新奇的现象。

    有一次,当爱迪生调试送话器时,因听力不好,就拿着一根短针来检验传话膜片的震动。不料当他手中的针接触膜片后,他突然发觉随着传话声音的强弱,针会发生有规律的颤动。

    爱迪生忽然想到,如果能反过来,让短针发出有规律的颤动,是不是能复原出声音呢?他被这个大胆的想法激动得几天都不能平静。在当时的科学水平看来,把声音留住跟使时间停留是一样绝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然而爱迪生却不顾及这些,他只觉得自己的直觉是科学的,是正确的。于是一连数天,爱迪生不眠不食,像着了魔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索性实验。

    四天四夜的拼搏终于有所突破。爱迪生在笔记本上激动地记下:“当我用一块带针的膜片,针尖对准高速旋转的蜡纸,声音的振动就非常清楚地刻在蜡纸上了。这实验证实了我的想法,把人的声音完整地贮存起来,待需要的时候再随时放出来,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1877年12月6日,一台怪模怪样的机器摆在了众人面前。大家审视着眼前的机器,眼里充满了疑问。看起来,这东西并不很复杂,一个支架上固定着一个像笔筒那样大小、中心有轴的金属筒。金属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纹,跟一个小曲柄相连接,旁边是一个带碗口的粗金属管,金属管的底膜板中心焊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