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事半功倍读书法 > 读书的“博”与“破”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

    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日“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日“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日“识破万卷之理”。

    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要突破、磨破、识破。

    书籍浩如烟海,而人的生命毕竟有限,即使你从生到死手不释卷,又能读多少本书呢?

    有人曾把书分为4类:一是既有用又有趣的书;二是有用但无趣的书;三是有趣但无用的书;四是既无趣也无用的书。当然,“有用”和“有趣”是相对而言的,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标准。但一般来说,对有趣的书,可适当读一些,但如果有趣却无用,则可读得快些,甚至一目十行也可以;但对有用的书,即使无趣,也要反反复复地读,细嚼慢咽地读,不妨先读破一本,将其印在脑子里。

    著名学者王冶秋对“读破一本”也深有体会。他在谈到自己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否则消化不了。他说:读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疼;第二遍,才咂出一点并不可笑的成分……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范文澜说过,他做学问就是从专攻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人手的。他通过读这部南北朝时文艺理论I的名著,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古汉语,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文艺理论、魏晋之前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博览群书,读破一本”

    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博览群书”和“读破一本”的关系。“博览群书”在于从中选取真正有价值的书;“读破一本”则是把选取的好书经过咀嚼、理解、思索、消化等,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创造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把数学家耿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一书中仅20页的一篇文章读了半个多月,从中获益匪浅。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谈到:

    读书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一读。但是又切记不要忘了精读,真正掌握本事,全在于精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古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一个人即使从生到死手不释卷,所读书籍也很有限。何况别人的书你读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就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很欣赏一句话那就是“博览群书,读破一本”。如果你真的愿意读书的话,我认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认真读一本难书。

    首先,我要说说“认真”二字。

    如果我们确想提高自己的智能,确想理解一个重要的思想,确想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理论的基础,甚至确想获得乐趣——我指的是真正的沁人心智的读书之乐,而不是一时的浅薄的俗趣,那么我们只有认真读书。因为无论是重要的思想或是知识和理论基础,都存在于重要作家写出的重要作品里。这就是说,他们都经过一个反复认真的思考、想象和写作的过程,或者经过一个将天才变为文字的神奇转换,面对着这样一部凝聚着作者人生经验、心灵感受或者是高超的智力求索的作品,我们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也只有经过一个认真的心智活动过程,我们的智能才能有所提高,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一本”书呢?

    我们应该先认真读“一本”书。把别人说得如何如何好的那些书放到一边去吧,连同那些广告和评价文字也放到一边去吧,开动自己的脑筋,认真地思考一下,选出一本基本的、重要的书,认认真真地、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读上一遍两遍甚至多遍,从语言到情节,从论据到论点,从思想到文采,从思维方式到行文风格,等等,彻底弄个清楚明白。你读得越认真,啃得越透彻,你越能接近作者的整个精神世界。

    “读精”,就是对“读破一本”的集中概括。“精”即经典,经典虽说不上一字抵一万字,但它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所不能比拟的。经典尽管阅读量不大,但读后根基扎实,学识精纯,给人的印象反而是读书很多。

    经典作品可以反复读,具有再生价值,乃至受用终生。因此,“读精”必然会带来读书方法上的“精读”,“读精”和“精读”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和

    “温故而知新”

    是“精读”的“十字真言”。

    怎样才能“读书破一卷”?这就要求我们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书反复阅读。从语言到情节

    从论据到论点

    从思想到文采

    从思维方式到行文风格……唯有这样

    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创造力

    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可是

    为什么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难书”呢?

    每逢学习新的事物

    一般人都喜欢从入门书开始。然而

    这是否是很正确的做法呢?实在叫人感到怀疑?

    一般说来

    所谓的入门书

    是为了使初学者容易了解起见

    ?秦灵华)

    内容都经过精选

    而且又整理成简洁的叙述方式。

    就是因为“入门书”被整理成简洁的文件

    只列出一般的要点

    且解说往往不够充分

    因此显得枯燥乏味

    同时

    又比较难以理解。如此一来

    对于满腔热血想学习新事物的人

    无疑是当头泼他一盆冷水。满腔热血

    换来一盆冷水

    方才萌生出不久的学习欲望

    立刻又烟消云散。

    尤其是碰到看不懂的专门用语

    以及学说以后

    才萌出的兴趣火焰

    往往被泼灭。这样

    与其阅读所谓的“入门书”

    不如阅读以这个问题为重点的小说

    或者有关某人在这方面的传记

    如此这般

    扩充你兴趣的范围

    效果将更为良好。

    因为

    当一个人开始学习某种东西时

    “咦?”“为什么?”等对未知的兴趣

    将成为一股很巨大的力量。使兴趣扩大以后

    再以更富于体系的方式

    从有关的书籍上涉猎相关知识的话

    你所获得的知识

    将远超过“入门书”的知识。

    你如果真想从书中得到快乐

    真想使自己有所提高

    真想获得重要的发现

    那么你读的这本书肯定不是一本你一开始就能轻松读懂的书。这本书总得有相当的难度。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故事和语言

    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

    一般是你原来所不熟悉的。你只有认真阅读

    才能超越过去的自我

    对自己原来陌生的东西熟悉起来

    这就是提高。

    读难书的突破口

    就是要找准关键字。

    所谓的“关键字”

    是在一本书里面

    以比较高的频率被使用的重要用语。也是它出现的部分

    必须作为重点阅读。如果一开始就打上记号的话

    再次阅读时的效率就会变得更好。汉语成语往往会变成所谓的关键字。日本的语文呈合式。它使用汉字

    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

    阅读起来效果很不错。因为成为文章的关键

    即重要的概念都以汉字表现的缘故。阅读的人只要用眼睛盯着汉字看

    即可理解内容的七成。因此

    所谓的“关键字”

    只要从“汉语成语”挑出就可以了。另外

    必须注意专业术语。这些用语也往往使用汉字

    到了最近

    也有人使用片假名表示出来。尤其是在理工、经济方面

    几乎都全部使用外来语。汉语成语加上专业术语

    只要从中找出关键字

    就算是艰涩的专业书籍

    也可以在很有效率的阅读下融会贯通。

    “认真读一本难书”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有了这个经验

    你就可以精读一些重要作品了;有了这个习惯

    你的读书生活就开出了一个新的境界。有了毅力

    有了信心

    再加上不断改进的方法和不断丰富的经验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呢?

    贾平凹上面的文字

    可以说道尽了“博览群书

    读破一本”的精髓。由这些文字我们也可以更深一步理解贾平凹

    这位从陕南小山村走出来的著名作家之

    所以能够取得令无数人倾倒的文学成就

    与他善于读书的勤奋精神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