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沟通无极限 > 第二章 弓不能太弯,话不能太满——学会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在复杂的职场人际沟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和冲突的场合,往往难以启齿,又无法回避。这时,如何得体地说话就显得非常重要。表达得当,海阔天空;出言不慎,麻烦不绝。把握其中的微妙,技巧和原则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我们又怎么能不考虑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样的解读呢?

    ■莫说过头话■

    宁做过头事,莫说过头话,这是一句千古不变的经验之谈。做了“过头事”,哪怕让人不高兴,反正已是生米煮成熟饭,结果无法更改,别人在心里难受一阵,事情也就过去了。

    说了“过头话”,由于事情未定,别人只能猜测,或期许、或企盼、或担心、或嫉妒……别人用心越多,事情的变数就越大。

    当你承诺一件事情时,在综合考虑自身能力和其他因素后,尚需留有一定余地,使你最终达成的结果不低于你承诺的。也就是说,可以给人一个意外的惊喜,但是不要让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现代企业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喜欢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想让别人肯定自己的能力,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向别人许诺之前一定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实现的能力,如果没有,那么还是不要轻易许下诺言的好。

    一家公司招聘业务经理,一位年轻人来应聘,他说:“我干这一行已经有五年时间了,积累了大量的的工作经验,并且最擅长做终端业务,如果授予我相应的自主权,那么我敢保证,一年做成100万业务绝不成问题。”总经理庆幸喜得人才,任命他为地区经理。谁知他的业务开展得不够理想,一年仅完成50万业务。总经理大失所望,撤销了他的经理职务。

    第二年,又有一位年轻人前来应聘,说:“我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虽然不算很资深,但是如果给我一次机会的话,那么我愿意竭诚为公司服务。”经理见他踏踏实实也很喜欢,就先让他干了一年。这一年,他干得果然卖力,一年完成了50万业务。总经理对他大加赞赏,并提升他为地区经理。

    同样是50万业务,却一个降职一个升职,受到的待遇如此不同。这是期望值不同造成的结果啊!拔高自己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一味地说自己多么能干而到头来没有实现自己曾经夸下的海口,那么结果只会让人把你看低。

    年轻人信心十足,有意拔高自己以求得他人尊重,心情可以理解,结果却难以如愿。

    其实不止年轻人如此,不少中年

    人乃至老年人,仍保留着这种年轻时的毛病。

    拔高自己的第一个危害是:你实际表现出来的能力不如你所说的能力,别人就会起轻视之心;反差越大,别人的轻视心理就越强。谦虚的人之所以受尊重,是因为他将自己的能力贬得比实际低,人们看到的反差是正值,如何不敬?

    拔高自己的第二个危害是:容易遭人所忌。没有人愿意一个地位相当的人显得比自己高明,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他们会故意给拔高自己者制造障碍,然后站在一边等着看笑话。骄傲者往往没有出息,不是才能不足,实在是受到的阻力太多的缘故。

    《道德经》说:“企者不立。”意思是说,踮起脚尖争高,也高不了多久。因为这是一个虚假的高度。比如三国时的祢衡,堪称大才,可是他把自己拔得太高了,天底下瞧得上眼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杨修,可以做他的儿子;—个是陶谦,可以做他学生,其余的都不在话下。结果呢,他从虚假的高度上栽下来,赔掉了一条性命。

    鲁迅先生说,要毁掉一个人,有“打杀”和“捧杀”两种方法。这都是小人惯用的手段。可是自我拔高的人,等于是把自己“捧杀”,这岂不是很愚蠢吗?

    ■多看多听少开口■

    对一个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事业有所建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处世经验是:多看多听少开口。

    那么,多看,看什么呢?

    多听,听什么呢?

    为什么要少开口呢?

    ★看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

    假如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得把自己的精气神全部融入其中,弄清各种人和事的现存状态与变化规律。久之,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变得跟局外人大不一样了,达到“神知神觉”的境界,这样你就有了一双慧眼,能随时发现有利于事业成长的机会。

    比如,你想做一个作家,那么,你看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妨构思一番,如何把他们写到作品里去。这样,你就有了绵绵不绝的灵感。与此同时,你的社交圈也围绕着文化人拓展,以了解文坛的最新动向,免得别人已经将作品写出来了,你还去花一年半载写一个过时的东西。这样可确保你的作品始终有新意。

    假如你想做个生意人,方法也是一样的,思考每个人、每件事跟自己的生意有什么关系,并以生意人作为主要交往对象。久之,你的智慧将是“金光闪闪”,你将发现赚钱的机会无处不在。

    当然,一开始你很难看懂周围的人和事

    ,也看不见有什么很好的机会。但是,没有关系,多看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意识,使大脑进入激活状态,这样感觉会敏锐得多,对机会的嗅觉一定远胜常人,迟早必成为人群中的领跑者。

    ★听别人的经验之谈

    老于世故的人说:“一天学一个乖。”向谁学乖?当然要向那些过来人学乖。一个人的经历有限,即使时刻留意,见识也有限。如果有一双谦逊的耳朵,愿意时常听听别人的见解,那么,你就能将别人的见识变成自己的见识。

    其实,不论他人地位高低、知识深浅,但他的专业经验总有一部分足供你去学习。向甲学一点,向乙学一点,把片段零星的经验组织起来,连贯起来,就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武功秘籍”,并助你打下一片属于你自己的天地。古今智者,莫不以此成大器。所以孔子感慨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少开口的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当你急于开口时,就没有心情去多看多听了。

    第二个理由是,一个人说得越多,他的浅薄无知就暴露得越多,他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和重视了。一个说话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

    俗话说:“爱叫的麻雀不长肉”,在人群中,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最不可能受到重用,很难有什么出息。

    特别爱说话的人为什么最不可能受重用呢?

    其一,一个人特别爱说话,说明他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经常因情绪伤害理智。试想,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么事?

    其二,一个人整天叽叽喳喳的,总得有内容。他的生活经历有限,不知道那么多趣闻逸事,也没工夫读书,不可能天天给你讲世界名著。说来说去,无非东家长西家短,拿别人的隐私、缺点当作料,煲成一锅大杂烩。对这样的人,谁敢跟他交心交底呢?

    其三,无论是谁,若想被人冠上“可爱”、“可敬”、“可信”、“可亲”之类的字眼,一定要善于伪装,或者说“包装”——将缺点隐去,将优点突显出来。漂亮时装能包装外部形象,真知灼见能包装内在思想。可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有什么说什么,久而久之必然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全部暴露于人前,赤条条无遮无掩。除非他“天生丽质”,毫无瑕疵,否则很难被欣赏。

    其四,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总是不假思索地对任何事发表见解,好的意见与错误的观点混杂,泥沙俱下,让人难取难舍,只好当废话听。久而久之,人们必然认为这个人没有见识,只会乱

    说一通。因此,平时是没人重视他说的话的,只有想散布流言飞语时,才会借用一下他那张关不住的嘴巴。这种人很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社会上的小道消息,主要是靠他们传播开来的。

    总之,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我们绝对要少说话,尤其是有经验丰富的陌生人在座时。如果说多了,便是同时透露了自己的弱点及愚蠢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及经验的机会。

    有人说:沉默是金。沉默本身不是金,只是一个炼金的过程,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后,才谨慎发言,这样,他给人捧出来的总是金子,自然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视和信任。

    当然,人既在社会中杂处,只能少说却不能完全不说。所以在任何地方和场合,缄默是值得提倡的。若是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音和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值得加以研究。

    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或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点,要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朝这目标走下去是不会错的。要知道,为了保证你的话让人重视,永不令人生厌,唯一的秘诀就是少说话。少说话的人就能静静思索,使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

    ■话到嘴边留半句■

    几乎所有谈话中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后果造成的。所以,有一句话是老辈流传下来教育孩子的:话到嘴边留半句。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常常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无须曲里拐弯地云山雾海一番,但在与人交往时,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等等之时,都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把事情搞砸。

    可见,与他人沟通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说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

    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生下来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

    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使人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请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以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接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原因可能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说该说的,把不该说的那半句留住。

    因此,世界上的麻烦有一半是因为说话不当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说话不当的危害跟愚蠢是一样的。说话不当者未必都是愚蠢的人,但的确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说蠢话和做蠢事,有时是紧密相连的,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件,就是一句蠢话导致蠢事的大悲剧。

    当马加爵在三亚落网后,他杀人的原因终于真相大白。事情的经过是:马加爵和几位同学打牌时,有人说马加爵作弊,然后发生了口角,大家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抖了出来对他冷嘲热讽,比如“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之类。这句话刺激了马加爵,使偏激狭隘的他产生了杀人的念头。据马加爵交代,刚开始时,他只想把“不愿再叫他吃饭的老乡”杀掉,后来因为要杀人灭口,才又杀了其他3人。当他在宿舍处理血迹时,又有一名广西老乡来叫他打牌,当时他曾产生过把此人也杀了灭口的念头,但想到此人对他不错,还打过饭给他吃,才放弃了“再添一条人命”的想法。

    当然,马加爵愤而杀人,可能不止因一次口角这么简单,在平日的相处中,同学们的说话不当,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积怨。可见,不该说的话不要说,话到嘴边要留半句。

    那么,话到嘴边,应该留下哪“半句”呢?

    ★隐私或秘密不可轻易泄露

    这两样东西,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弱点。对方也许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过就怕他竟然是敌人或受敌人利用。

    偶有一些人,“心底无私天地宽”,敢说就敢做,敢做就敢当,没有什么隐私,也不怕受损,“事无不可对人言”。这种人都是遍体鳞伤的英雄,十个人中大概有九个不敢自认是这种人,也没有“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心理准备,所以话到嘴边,留下这要命的半句是非常有必要的。

    ★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

    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因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见解都超不过他的见解。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避免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

    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对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把多余的废话还是得咽回去。你也许有幸挨过一些领导的批评,那些被你认为是有涵养的领导,总是羞答答地说那么一句半句,好像很难为情似的,你这么大的人了,真不方便说你。正因为这样,给你的印象反而特别深刻。

    ★不发毫无价值的牢骚

    毛泽东同志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牢骚太盛防肠断。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抱怨通常没有价值,只有一种例外: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却不便当面说,想让眼前这个喜欢多嘴饶舌的人带话过去。

    ★抛弃不着边际的废话

    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的长西家的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那又何必要说?那又何必说太多?

    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不如不说。

    ■三分钟内把话说完■

    现在真是一个“时间像金钱一样宝贵”的时代,所以吃饭要吃快餐,开会要开短会,恋爱要谈“速食恋爱”……所做的一切,都强调用最少的时间投资。

    那么说话呢?既然大家都在时间方面很吝啬,我们就不能慷他人之慨,用自己的高见或陋见浪费别人的宝贵时间,也没有人有耐心听我们把一句话说成十句话。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犹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也同样值得称道。

    大多数口才出色的人,说话都是简短有力,不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才能一语中的。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

    通常,当我们要表明一个观点时,最好在三分钟之内把话说完。这基本上是一个人耐心的极限。

    要做到说话简洁准确,很不容易,光有这个意识还不够,有必要掌握一些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五种方法,能帮助你快速说明事理:

    ★直奔主题,少说无关的话

    自信心不够的人,在说话之前,总先要解释一番为什么要说,然后才说出他想表达

    的观点。结果,还不等他触及正题,别人早就烦了。

    当你想发表观点时,不妨直奔主题,比如,“我想说说关于节省开支的问题……”然后,围绕你的主题,进行尽可能简洁的表达。正如外国谚语所说:当我问你几点钟时,你不要告诉我钟表的工作原理。

    此外,要让对方迅速听到最重要的东西。在使用细节作为论据时一定要保证观点突出,不要有过多的观点。确保只有少量的主要观点,或者仅仅是一个主要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把要讲的话讲明白。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并不是谁都能做得好的。特别是身为一名领导者,要想说服别人,让别人明确执行你的命令,掌握这种简洁有力的说话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某县国税局,连年完不成税收任务,仅上半年全县就欠税300多万元。7月,张局长临危受命,上任后即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在此前提下,召集20个纳税大户举行座谈会,张局长开宗明义地说道:“我是个转业干部,二杆子脾气,我到这儿任国税局长,一不图官,二不图钱,就图个痛痛快快干工作,我初来乍到,能不能踢好头三脚,还要看各位买不买账。一句话,政策以外的钱我一分不收,该纳的税一个子儿也不能少,而且一天也不能再拖,谁觉得为难,自己看着办,下周的这个时候我要结果。”会后,在20个纳税大户的带动下,上半年歉收的所有税款一周内全部完成。

    张局长简短的几句话,不仅展现了军人果断的性格和干练的作风,而且句句流露着锋芒。在这样的气势下,有谁愿意与“初来乍到”的新局长过不去呢?所以,张局长上任伊始就来了个“开门红”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谈话当中,有时候需要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而有时则不需要长篇大论,紧要处点到为止,正所谓言简意赅、微言大义。

    ★使用对方易于理解的语言

    好卖弄的人喜欢使用专业术语,以为可以使对方佩服得五体投地,结果却使对方如坠雾中,最终恼而生厌。

    有的时候,专业术语在特定场合确能起到帮助沟通的作用,但前提是听说双方都对这些术语心领神会。在圈外人面前使用术语,只能说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当你向对方发表意见时,当然不是为了显露你的口才,目的还是为了让他听懂并乐于接受,所以你一定要使用他能听懂的语言。有时候,你为了图省事,说出一个只有自己明白的词汇,为了让对方听懂,你又不得不花一两分钟对这个词汇进行解释,那么

    ,你无论如何不能在三分钟之内把话说完。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

    生活中的各种道理,一般人都知道,虽然理解上有偏差,但并不陌生。若是他完全不懂这方面的道理,你想在短时间内灌输给他,也没有可能。小孩子学会1+1=2,也要好几天时间呢,比这更复杂的知识,要填补空白,显然更不容易。

    在表达观点或说明道理时,板着面孔,长篇大论地说教,只会令人生厌。如果借助聪明的比喻,使深奥之理变得简单明了,这样就能触动对方记忆中的现有的信息,从而心领神会。这比照着课本给他讲几堂课要有效得多。

    比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说:“如果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坐在你的腿上,你会觉得一小时就像五分钟一样短;如果一个皱纹满面的老太太坐在你的腿上,你会觉得五分钟就像一小时一样长。这就是相对论。”

    试想,“相对论”是何等高深的学问,要对一个外行讲清楚可不容易。但爱因斯坦通过一个比喻,却在三分钟之内满足了对方的愿望。

    又比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没有选大儒叶适的诗,而选了“四灵”派小诗人徐玑的诗,这不免会让人觉得他选择失当。钱钟书先生解释说:

    “我们没有选叶适的诗。他号称宋儒里对诗文最讲究的人,可是他的诗竭力炼字琢句,而语气不贯,意思不达,不及‘四灵’还有那么一点点灵秀的意致。所以,他尽管是位‘大儒’,却并不能跟小诗人排列在一起。这仿佛麻雀虽然是个小鸟,飞得既不高又不远,终不失为飞禽,而那庞大昂然的鸵鸟,力气很大,也生了一对翅膀,可是绝不会腾空离地,只好让它跟善走的动物赛跑去吧!”

    瞧,一件颇能引人争议的事,钱钟书先生只用一个比喻,在三分钟之内让听者心悦诚服。

    ★寻求简明独特的表达

    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是不同的。一些简单明了的事理,如果仅用一般肯定或否定式的言语作解,便会平庸乏味,说了如同没说。若想挖掘出深意来,说出值得一听的新内容,可能得大费周折,很难在三分钟之内表达清楚。这时,如果能用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说,就能让人耳目一新,并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有一人丧尽天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闻者无不切齿痛骂。在众人议论纷纷时,一个人悠悠然地说:“杀父亲还讲得过去,他居然杀了自己的母亲,真是大逆不道!”

    众人惊讶不解: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