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存在感:每天读点黑格尔 > Part3 有一种精神叫绝对任性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结尾处写道:“时间是在那里存在着的,并作为空洞的直观而呈现在意识面前的概念自身。”

    这是一种任性。

    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的任性。

    从此,黑格尔便开启了精神领域绝对任性的新阶段。

    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黑格尔

    1788年10月,中学毕业后的黑格尔,以优异的成绩被公费保送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与荷尔德林成为了同窗。两年后,谢林也进入了图宾根神学院。从此,黑格尔、荷尔德林、谢林三人同住一室,结下了诚挚的友谊。

    黑格尔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的第二年,即1789年,巴黎人民了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由此风起云涌,这也激起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情绪。

    法国大革命的劲风吹到了图宾根,吹进了神学院的校园。

    此时,图宾根出现了一个政治俱乐部。黑格尔等三位好朋友都成为俱乐部的积极分子,他们一起参加了在内加尔河岸栽自由树的活动。黑格尔甚至还在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关于博爱与自由的演说,受到朋友们的一致喝彩。

    这是一种青年人特有的任性的自由。

    此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刚刚处于萌芽阶段,受康德、斯宾诺莎和卢梭等人的影响很大。黑格尔不仅在纪念册上记录着“反对暴君”“打倒坏蛋”“打倒妄想绝对统治心灵的暴政”“自由万岁”“卢梭万岁”等革命口号,而且他还摘抄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句名言:“如果天使有个政府,那么这个政府也会实行民主管理的。”

    此时,黑格尔与荷尔德林和谢林这三位好朋友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他们倾向于改革,憧憬于未来,他们以“上帝之国”的口号互相勉励,黑格尔更是用诗赋予这个口号以贴切的含义:

    “是对真理和自由无保留的献身,

    是对禁锢思想戒律永不妥协的誓言。”

    可能是受法国革命等的影响,黑格尔从一开始就将关注点放在精神与意识领域的问题上。在《历史哲学》的前言中,黑格尔阐述道:

    “哲学表明,意识是存在于它无限多个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意识是存在于自由的、无限多的形态之中,而对立的抽象内省的形态只是它的一种反映。意识是自由的、独立存在的、有个

    性的,仅仅属于——精神。”

    对于人的意识,哲学家们有过很多论述。

    黑格尔说,人应该成为他的命运的主人。

    恩格斯说,人要把自己当作三种主人,即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

    马克思说,人是类的存在物。

    当然,人的意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大致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任性自由意识、信仰意识和真实的自由意识。

    所谓任性自由,是指人的主观随意性,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为所欲为、率性而行”。通常,老人们批评晚辈们太张扬时会说:“你们年轻人为人做事,要扎实稳重,不能太任性,不能不知天高地厚啊!”

    这时,在老人们看来,这些任性自由、不知天高地厚的儿孙们,不论生理年龄多大,可是心理年龄还只是处于幼儿阶段。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思考、去行动,而不顾客观条件,甚至,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客观东西的存在,更不懂客观的东西是他获得真正自由的现实基础。所以,他们的意识是幼稚的,也就是处于幼儿和孩童的自由意识阶段。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行动,就有些孩童般的“能胜”了。

    对此,黑格尔说得很妙:“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在黑格尔看来,这些有任性自由意识的儿童,常常貌似主人,实际上,则是奴隶。

    哲学家研究发现:任性自由意识常常使人成为自我中心主义者。

    有两种人的这种表现最为突出:一是儿童,二是原始人类。

    儿童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儿童幼稚的意识中,认为他人、他物都应该围绕着他的意愿行事,如果不如他意,则会撒泼打滚、哭闹发泄不止。

    原始人类因为认识上的局限性,也常常认为自己的民族是处在大地中心的最优等民族,认为自己的文化为正常和最优秀的,同时,认为其他的文化都是怪异和卑劣的。

    不仅如此,事实上,成年人和走进文明的人类,这种任性自由的自我中心意识,也是难免会存在的。

    当然,任性自由意识,也的确是人的一种自由意识,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或主人意识。因为,动物不仅不能说出一个“我”字,更不会有任性自由,因此,就不会有“自我中心”的意识。

    然而,这种任性自由的意识是不应该被完全否定的,相反,有时还显得

    格外宝贵。

    因为,没有任性自由意识,人就不可能有更高级的主体意识。因为,这种任性自由意识,常常会使人积极进取,使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风格,使人敢闯敢干敢说敢为,使人少一点保守的思想。

    但是,它毕竟是人的一种较低级的自主意识。这不仅是因为它常常使人犯主观主义错误,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不能做真正的主人,而且还常常会使人走上另一个极端。因此,对这种任性自由的意识,正确的方法是——扬弃。然而,谈何容易啊!任何一种方式方法的贯彻实施过程中,总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物极必反”,这一古老的辩证法思想,在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中,体现得更是极其鲜明。

    在黑格尔看来,所谓奴隶意识,就是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

    人的任性自由意识是一种纯粹的自主意识或抽象的自主意识。它一旦发展到极端就会转化为奴隶意识或依赖的意识。人的奴隶意识虽然否定了纯粹的自主意识,但并非绝对的抛弃,而只是扬弃了它。往往,人的自主意识是固执或偏执的。这就如中国古话所讲的,“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也正如黑格尔所讲的:“奴隶意识诚然最初似乎是在那独立的意识自身之外,并不是自我意识的真理。但是,正如主人表明他的本质正是他自己所愿意作的反面,所以,同样奴隶在他自身完成的过程中也过渡到直接的地位的反面,他成为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并且转化自身到真实的独立性。”

    黑格尔的哲学太过于深奥,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吧。

    首先说说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造好了,表面上看,极尽华丽,人们期待着它的首航。然而,主设计师却说:“暂且不能下水,质量还有待研究一下。”好大喜功又任性偏执的船长却说:“我技术好,没事儿。”船长一意孤行,不听主设计师的,非得下水。结果怎么样?首航就掉水里了,害得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做了陪葬。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不听伍子胥先灭越而后图齐的建议,甚至将伍子胥赐死,结果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灭。

    西楚霸王项羽,没有依范增的鸿门宴之计,而刘邦却听了萧何和张良的计策用了韩信,结果项羽在乌江自刎,而刘邦开创了汉室江山。

    《三国演义》里的马谡自负熟习兵法,又被诸葛亮重用,因此,他刚愎自用,任性而偏执,根本就不理会部下王平提出的在山下安营扎寨的建议。马谡任性地以为在山上扎寨,可以利

    用地势一鼓作气杀退敌人。而经验丰富的老将王平,因地制宜,考虑到了粮草和水源等问题。但是,马谡并没有听王平的建议,任性而为,结果被魏军切断了水源,因而大败,并丢了街亭。落得被诸葛亮斩首的地步。

    关羽走麦城,令人很是遗憾。关羽是勇冠三军的大将,战功赫赫。然而,关羽也有弱点,就是他一直对刘备的养子刘封有偏见。因此,也招致刘封一直对关羽的不满。麦城危急,关羽危急,可是,刘封却没能及时发兵救援。假如刘封的援军能及时赶到,关羽可能就不会兵败被杀了。虽然,刘封的小肚鸡肠不足外人道,但关羽对刘封存有偏见,这也是致命伤。

    后人对这些因任性和偏见而导致的失败,应该引以为鉴。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黑格尔说的这句——“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就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哲学精彩。

    激情是成功之母

    我们可以断言,假如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黑格尔

    哲学变成了宗教,热情被唤醒了。连表面上非常冷静的黑格尔也激动起来。

    1806年10月13日,清晨,法军占领了当时黑格尔居住的耶拿。30日,拿破仑皇帝进入耶拿。当晚,黑格尔给好友写信,表达了他看见拿破仑时的激动心情。信中写道:

    “我见到皇帝——这位世界精神——骑着马出来在全城巡视。看到这样一个个体,他掌握着世界,主宰着世界,却在眼前集中于一点,踞于马上,令人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从星期四到星期一,只有这个使人不能不五体投地的杰出人物,才能采取这样一些出乎意料的步骤。”

    可以说,终其一生,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都持积极的态度。每当谈起这场革命,他总是兴高采烈的。

    在日记中,黑格尔曾写道:“法国由它的革命的涤荡,脱却了许多制度。那些制度是人类精神掉在背后的孩提时的敝屣,曾重压过它,如现在还重压着其他各国一样,像枯槁的羽毛一般。”

    黑格尔对法国革命的少年热情,是始终如一的。这使他在哲学的认识上都一直贯彻着法国革命的理想,甚至直到晚年,他也记得7月14日这个日子,未忘掉在7月14日为攻克巴士底狱干一杯!

    1827年,黑格尔第一次来到法国首都巴黎。他以发烧友般的激情,寻找法国革命时期发生过最重大事件的场所。

    同时,对卢梭住过的庄园,也表示了特别的兴趣。

    在晚年讲演《历史哲学》中,黑格尔仍旧激情不减,他用饱满的笔墨,热情歌颂法国革命的理想:

    “自从太阳站在天空,星辰围绕着它,大家从来没有看见,人类把自己民放在它的头脑,它的思想上面,而且依照思想建筑现实。阿那克隆哥拉第一学说统治世界,但是直到现在,人类才进而认识到这个原则,知道思想应该统治精神的现实。所以,这是一次壮丽的日出。一切能思维的生物都欢庆这个时代的来临。这时笼罩着一种高尚的热情,全世界都浸透了一种精神的热忱,仿佛第一次达到了神意和人世的和谐。”

    黑格尔的这个激情学说,甚至被恩格斯称作是“危险的颠覆学说”。

    虽然从外表上完全看不出来黑格尔是一位富有激情的人。在图宾根神学院的五年学习期间,他仍然和中学时一样,只是埋头于书本学习,性格有些木讷,甚至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小老头儿”。

    因为,他不喜欢骑马术和击剑术的训练;在和少女相处时,呆若木鸡;他穿着简单、陈旧,行动呆滞、迟缓。有个同学曾在他的纪念册上画了一幅漫画。画中的黑格尔是一位驼背、拄着双拐的小老头儿,旁白为:“愿上帝保佑这位小老头儿!”然而,正是这位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儿”,多年以后掀起了一股新的哲学潮流,而且,这股潮流的声势如此浩大,以至于之后很多年都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住。

    黑格尔之所以有此非凡的成就,还是缘于他的“激情”和思维耐力。

    就如他所说的:“我们可以断言,假如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他这不是一般的激情和思维耐力,而是具有很强的持续性的创造性思维,是能够长盛不衰、超越一般智力的必然表现,也是“中间型心潮惯性”的必然表现。

    通俗地说,即为天才的激情和思维,又称为心潮。这是能长时间徘徊于灵感点附近的心潮,而当心潮徘徊于灵感点附近时,人的一般智力最高,所以说天才的思维很有耐力。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就是这样的人。

    一次,阿基米德站在海边思考了一整天,傍晚时,身后的仆人对他说:“主人,你已经站在这里思考一天了,我们还没吃饭呢?”

    阿基米德说:“是吗?”这时才感觉到自己真是有点饿了。

    牛顿有句名言,“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

    据说牛顿有个习惯

    ,每天早上醒来后,他就会坐在床边沉思科研中的问题,这样的思考通常会持续数个小时,一直到中午就餐。这在别人看来是“发呆”,但这不是普通的“发呆”。

    不可否认,常人的思维耐力要比天才弱小得多。表现在常人最怕阅读理论性、抽象性强的书籍,最怕从事高难度的创造性思维,因为这样的智力活动对他们来说很吃力,他们即使强打起精神,勉强去从事这样的智力活动,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一会儿就变得昏昏欲睡了。

    人在心潮澎湃的情况下,智商并不高,因为,此时意识中的信息瞬息万变。一个思维刚刚开始,就会被下一个毫不相干的闯入信息所打断,第二个思维刚开始,又会被第三个闯入信息所打断。由于这时候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瞬间会出现无数个念头,人的大脑如一团乱麻,因此任何智力任务都难以完成了。

    同样,如果心潮水平太低,信息的供应量太小也不行。因为这种情况下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从事难度较大的智力活动时会感到很吃力,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只有当心潮徘徊于灵感点附近时,人的一般智商才最高。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就是因为天才的心潮能长时间徘徊灵感点附近,所以他们的思维很有耐力,他们的智商就很高。

    当然,这种心潮惯性也就是思维耐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和人的行为习惯一样,是在后天中形成的,是可以人为地培养、打造的。

    黑格尔最崇拜的拿破仑有一句名言——“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为了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让我们更大胆地、更激情澎湃地向着成功奔去吧!

    做最坏的打算,却对未来抱有希望,继续努力

    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黑格尔

    沉浸在哲学思考中的黑格尔,经常会进入无我无他的境界,因此闹下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上课,他提前了一个小时,下午三点的课,他两点就去了。当然,课堂里听课的学生是另一批人,可是他没有觉察到。黑格尔上了讲坛就坐了下来,自顾自地讲起来了。有个学生暗示他搞错了,可他压根儿没有理会。

    按照课程表,这时应该由奥古斯蒂教授来上课。可教授刚走进教室,就听到了黑格尔的声音,还以为自己迟到了一个小时,于是赶紧退了回去。

    到了三点钟,黑格尔的学生们都来了。他们当然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好奇地等待着,看看

    他们的老师怎么摆脱这个尴尬的局面。

    此时,黑格尔才发现了自己的失误,他微笑了一下,然后幽默地说:“诸位,感官可靠性究竟是否真正可靠,首先取决于关于自身的意识经验。我们一直认为感官是可靠的,本人在一小时以前却对此有了一次特别的经验。”

    说完他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黑格尔就是这样,虽然时不时因为过于专注出些“乱子”,有时候甚至表现得接近于痴傻,然而,他的意志始终是乐观的。

    因此,黑格尔才会说:“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也许,这是一种自我解嘲,是他缓解尴尬的方式,然而,这的确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正如一位著名禅者曾说的:“老僧30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略有领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及至大彻大悟,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禅者的第一句所描述的无疑是常人的状态,认为天地万物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天经地义的;第二句对万物的实在性产生了怀疑,这便是哲人的境界;最后悟到虚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执,去掉无明,见到的世界依旧是它的本来面目,这就可以说是佛家的境界了。

    黑格尔的思想虽然和佛家的“无我”还相差甚远,但是他所强调的乐观的意志已经让哲学和佛学有了共通之处。

    黑德尔说,悲观的大脑,乐观的意志。他认为在这个二元的世界里,有悲观必然就有相对存在着的乐观,有乐观也必然有相对存在着的悲观。

    正如看得到阳光,那么阴影就必然存在于身后。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着一种幸福,然而,过程却肯定是艰辛的。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在忍受痛苦和折磨的历练里,悲观与乐观的态度,让每个人度过了不一样的人生。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曙光在前头。

    悲观者说,风是舟的克星,会使你跌入失败的低谷;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有一位父亲,想对自己的一对孪生儿子作性格改造,因为一个儿子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

    一天,这位父亲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了悲观的儿子,而

    把乐观的儿子关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的儿子正在泣不成声的落泪,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悲观的儿子一边哭泣一边回答。

    父亲叹了一口气,走进了车房。让他惊奇的是,他发现这个乐观的儿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

    “告诉你,爸爸,”乐观的儿子得意扬扬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的差别其实真就是这么简单而有趣: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饼,而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人生的道路肯定是不平坦的,时而会出现激流险滩,无论在如何危急的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一环。

    还是以黑格尔最崇拜的拿破仑为例。

    拿破仑在一次与敌军作战时,遭遇顽强的抵抗,队伍损失惨重,形势非常危险。拿破仑也因一时不慎掉入了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

    可此时的拿破仑浑然不顾,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场战斗。爬出泥潭的拿破仑完全没有考虑自己形象,而是大吼一声:“冲啊!——”他手下的士兵见到他这副滑稽模样,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但是笑归笑,笑过之后,士兵们被拿破仑的乐观自信鼓舞了。一时间,群情激昂,士兵们争先恐后,奋勇向前,终于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面对着家中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的事儿,态度也是极为乐观的。

    当一位朋友写信安慰罗斯福不必太在意时,他立即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黑格尔说,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意思是做最坏的打算,持最好的心态,尽最大的努力。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之路走过去了就不会重来。当我们面对挫折甚至磨难,或者身处逆境乃至绝境的时候,千万不要轻言放弃!

    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不会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喟叹!即使得不到预想的结果,也无怨无悔了。同时,在竭尽全力的时候,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做最坏的打算。万一真的厄运当头,至少心理上是能够承受的。

    因为一直在努力,所以感到问心无愧。

    悲观跟乐观反映了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会导致两种极端不同的人生。一种是光明的、阳光灿烂的,一种是比较潮湿的,就如黄梅雨般的天气。一种是生机勃勃的,一种就可能是死气沉沉的。

    乐观的人成就梦想,而悲观的人故步自封。

    美国总统罗斯福,大家都知道,他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很多人因为身有残疾会很悲观,可是罗斯福不这样。他乐观地对待一切,最后,以病残之躯当上了总统。

    人无论觉得自己多么悲惨,都应该学会乐观。这样才能等到机会降临。

    让我们学会乐观地生活,让悲观来点缀。

    正如黑格尔说的:“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做最坏的打算,却对未来抱有希望,继续努力,这才叫完美。

    大不了就是一死

    如果你生活在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地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黑格尔

    耶拿时期,是黑格尔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

    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是主观的反思哲学和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普法战争期间,黑格尔和歌德一样,认为拿破仑是法国革命的继承者,是个革新家,拿破仑将摧毁旧的秩序,并为法国开辟新的道路。

    黑格尔热烈欢迎把《拿破仑法典》介绍到莱茵联盟各国来,他认为拿破仑的政策将促进德国的民族复兴。

    1806年10月13日,清晨,法军占领了当时黑格尔居住的耶拿。30日,拿破仑进入耶拿。夜23时,法国兵营的火焰笼罩了整个市场,黑格尔在他的寓所里注视着他的《精神现象学》文稿的最后部分。

    黑格尔非常景仰拿破仑,但是这位“世界精神”的士兵们并不客气,他们将黑格尔的钱财洗劫一空,使黑格尔流离失所,不得不寄居在一位朋友那里。

    逃难中,黑格尔还带着《精神现象学》手稿的最后部分。他借着营地和炉灶的火光,把幸免于难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