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存在感:每天读点黑格尔 > Part2 有一种伦理叫不能抗拒
    黑格尔是以往西方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

    1820年,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出版,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什么是伦理?在黑格尔这里,有一种伦理就叫不能抗拒。

    无知不等于无智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黑格尔

    中学时期,黑格尔的哲学兴趣还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萌芽阶段,表现为只是大段地抄录洛克、休谟和康德的著作。从1785年起,黑格尔设置了一个笔记本,专门搜集各种定义。他抄录的哲学著作范围很广泛,包括各种重要理论的概念、知识的根据和内在的性质,等等。

    在黑格尔看来,读书很重要,读书是知识积累和思想提升的重要手段。他尤其喜欢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这些书籍使黑格尔从传统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在阅读求知的过程中,黑格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理解黑格尔的这句话——无知者因为不了解世界真理、未把握规律,因此,面对“陌生世界”时,往往无从下手,所以,才感到“不自由”。

    当然,也可以反向思考这句话——正是因为无知者无知于全新领域的规律,反而可以自由地驰骋,不会过多地受到常规或惯性思维的约束,并能打破传统,抗拒权威,产生创新。所以,就这个层面而言,“无知者”又是“自由”的。

    许多人对黑格尔的这句话详加分析品味之后,便有了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无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上的“无知”;另一个方面是认知上的“无知”。

    用在知识层面上,“无知”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知识上的缺乏。阿拉伯人认为,世上唯一的财富是知识,世上唯一的邪恶是愚昧无知。而日本人则认为,承认自己的无知,只表现一次无知;企图掩饰自己的无知,就得表现几次无知。

    用在认知层面上,更多的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指含有贬义的愚昧无知,其表现是自尊自大,或者为一己私欲而违背规律的“无知”。

    知识上的无知并不可怕,但认知上无知却是不可取的。

    达尔文说:“无知者比有知者更自信。只有无知者才会自信地断言,科学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苏格拉底也坦承:“我比别人知道得多,不过是我知道自己无知。”

    事实上,面对着无限的世界以及浩瀚的知识,人类受到生命和认知水平等的局限,根本就没有全知全能的人。也正是因为“无知”,才更能产生追求真知的欲望,才更能产生打破传统、抗拒权威的勇气和不畏困难的力量。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神秘,充满着各种未知。因为无知,所以人类认识到不足,才能从远古时期生存至今。

    因为怀有执著追求之志,所以无知者才会无畏于困难。

    我国明朝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李时珍,他在34岁时开始重修《本草纲目》,开头时还比较顺利,可是问题很快就来了。李时珍深知所谓的本草,包括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多种动植物。但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药物品种真是太多了。想要对每种药物的性状、习性等做到心中有数真是太难了。越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李时珍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这更加激起了李时珍探查的斗志。于是,李时珍开始访名医、采草药、参阅书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61岁时,李时珍完成了对后世的医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的《本草纲目》。

    因为无知,所以能知。李时珍探索了一个新世界。《本草纲目》成为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

    因为怀有坚忍不拔之志,无知者才会无畏于艰辛。

    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21岁时被诊断有肌肉萎缩性硬化病。经过诊治,他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全身瘫痪并失去了说话能力。然而,凭着顽强的毅力,在23岁时,霍金取得博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此后,霍金提出了霍金辐射、黑洞蒸发、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等等,并且,终于完成了世界闻名的《时间简史》,在量子力学创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因为无知,所以能知。霍金从普通少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从学业成绩平平到获得了沃尔夫物理奖。

    无知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粗浅的无知出现在必要条件之前,而博学的无知则跟随在知识之后。知道自己无

    知,而后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人,才是真正的无知。

    当获得了成功,可能会沾沾自喜,以为认识了世界,殊不知,那只是冰山一角。生命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的不可预知性。人可以发现生活,但却不能预知生活。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越来越多,顾虑也会越来越多。

    无知不等于无智。无知更是一种态度。这应该是生活中最最需要的一种品德。比如,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傻根,他的傻是无知,其实也是一种高尚。

    也许,因为看过的太多,发现的太多,所以,开始麻木、冷酷。其实,本不应该如此复杂的。

    无知并不代表什么都不知道。可以无知,但不推崇冒大险,做无畏的牺牲和逞匹夫之勇。古语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避免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团队处于一个危险的局势。做事情不能光凭一时的勇气,而视周遭环境于不顾,那样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很大。

    知或不知,在一定时候,对于某一个项目或决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知不是借口,也不能成为理由。

    正因为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并能承认自己的无知,才会对未知的知识、规律产生探求的欲望,最终从无知达到相对的有知。

    不要拒绝自己的无知,要知道,无知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办法。

    因为无知于各种草药果木,鸟兽鱼虫,李时珍留下了名垂千史的《本草纲目》;因为无知于苹果为什么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为无知于宇宙的奥秘,霍金提出了“宇宙蒸发现象”。

    所以,不要害怕无知,只要我们努力!我们曾经那么骄傲,那么自信!自信自己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自信很有才华,只是感叹生不逢时。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困惑。因为,我们太无知。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知道了人生的一切,知道了人生的意义,却在无时无刻不在渲染自己的浮躁与无知。

    很多时候,我们自恃其才,却会时而误解了人生,误解了生活的哲学。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别人偶尔的猜疑,却有些不能接受。

    其实,这就是人和人的交往。

    人总是自私的,没有经历过患难的朋友。谁会将谁的生命交给谁。别人说自己,那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况且谁也不可能完美,不可能把每件事做得无瑕。

    这一切,都是因为无知。

    也许,现在,我们还

    太无知,然而,可以肯定,将来不会!

    上帝也会惊叹于细节

    上帝惊叹细节。

    ——黑格尔

    1795年1月底,黑格尔在给好友谢林的信中写道:

    “让我们经常重复你的口号吧:我们不落后。上帝王国来临了,我们加紧工作吧!……理性和自由仍是我们的口号,我们的共同点仍然是看不见的教堂。”

    不论是上帝还是理性和自由,在这里,被黑格尔凝聚成一句精典——上帝惊叹细节。

    当然,黑格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细节很重要!

    “细节”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一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二是琐碎而不重要的小节。

    细节常用来指无关紧要的小事。在文艺作品中,细节是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从事或分析一件事情,一要看主流,二要看细节。这就是所谓“小处着眼,大处着手”。其实,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能够建成的。中国也有句谚语:使你失败的是鞋底里面的一粒沙。

    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但却往往是最重要的。细节,常以最渺小的姿态,爆发出最强烈的震撼。

    无可否认,是爱因斯坦的天才造就了相对论,但是,当人们翻开他的手稿时,会发现那儿并没有复杂的微积分,没有精致的三段论,而只有几万次看似普通的计算、推理和证明。每一次的计算、推理或证明本身很微小,但正是这些微小的细节,促成了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次次突破和飞跃。

    据说,希腊国王曾让阿基米德判定王冠上的含银量。阿基米德认真钻研,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可以说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次阿基米德正在洗澡时,从澡盆里溢出来的水中,他忽然得到启示,于是,他忘记了穿衣服,竟然就那么赤裸裸、水淋淋地跑回家,将灵感记录下来。就是这样,阿基米德定律被发现了。

    其实,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人实在太少,大多数人都在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然而,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生活,这也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有一句古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里形象地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陈蕃的人,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试以天下为己

    任。一天,父亲的老朋友薛勤来访。薛勤见陈蕃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慷慨地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细节是美的源泉,让一木一石现出光彩;细节是时间的圣使,使飘逝的化为永恒。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呕心沥血、精雕细琢之作。如果没有他的匠心独具,用无数细节展现人物个性,贾宝玉、林妹妹的形象又怎么能如此地深入我们的内心呢?

    《弟子规》中有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这里的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只有深入细节中去,才能从细节中获得回报。

    在中学高年级时,黑格尔曾参加过三次演讲,三次演讲下来,给人的印象是“很不行的演说家”。

    然而,黑格尔并没有气馁。他用一向的刻苦学习而补拙,他不断地广泛涉猎各类书籍,笔头勤快,笔记做得很认真。终于,他的作文,老师们给出了很高的评语。终于,他成了一位著名哲学家。

    终于,黑格尔从追求细节中获得了回报,而后他由衷说:上帝惊叹于细节。

    外国有一首这样的民谣: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由马蹄铁上的一个钉子,再联想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句中国传统的古语,可以更加明确,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

    古人还说了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要有所作为,要获得硕大的胜利果实,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一个个小的胜利果实聚集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胜利果实。

    然而,想做大事的人很多,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却很少。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树立细节意识,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真可谓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一般来讲,细节就是细小的事物、环节或情节。可以形象地说,细节是转动链条上

    的扣环,是千里钢轨上的铆钉,是太空飞船上的螺丝……

    细节决定事物的成败。

    比如: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在升空80秒后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事故的调查结果表明:造成这一灾难的“凶手”竟是一块脱落的泡沫,击中了飞机左翼前的隔热系统。应该说,飞机整体性能等许多技术指标是一流的。但是,一小块脱落的泡沫就毁灭了价值连城的航天飞机和7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生命,实在是细节决定了成败。

    在现实生活中,注意了细节,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加完美;注意了细节,生活才会更真实更有意义。而忽视了细节,影响经济发展,甚至酿成重大责任事故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比如:一些地方发生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属于安全管理细节没有到位,违章操作造成的责任事故。

    再比如:现代商业上的成败,细节也很重要。许多企业将大笔资金投入产品的开发,往往只是为了赚取百分之几的利润,而在生产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就有可能将这些利润化为乌有。

    细节是一把关系成败的双刃剑。

    细节,因其“小”,常常容易被人忽视;因其“细”,也常常使人感到繁琐,然而,成功与失败,更多时候真的就只差那么一点点,真的就近在咫尺,绝对能看得见、摸得着。也许,一抬手一投足间,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这正如古人所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动力。细节体现修养,细节深含艺术。细节隐藏商机,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那么,对工作就必定会缺乏认真的态度,做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反之,如果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能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还会在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太平洋是由一滴一滴水汇集而成的,撒哈拉沙漠是由一粒一粒沙集结而成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一颗一颗石子组合而成的。

    细节是构成金字塔的一块块方石,是铺就铁路时自甘居下的一条条枕木。

    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把握细节,演绎细节,才能把握人生和命运。我们在细节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让细节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

    要树立坚强的责任心。

    细节就在我们身边。请记住平凡,记住简单,记住微小吧!

    黑格尔也说:上帝也会惊叹细节。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抓住人生的每个细节,让生命呈现出异样的光彩!

    人不能死于习惯

    人死于习惯。

    ——黑格尔

    少年黑格尔特别喜欢读书。他对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兴趣。他几乎把零用钱都用来买书。

    黑格尔阅读有个习惯。

    他在每阅读一本书,都把书的内容详细摘录在一张张活页纸上,然后按照语言学、美学、哲学、神学、史学、心理学、几何学、数学、教育学等分门别类加以排列。这种读书的习惯使得黑格尔能够博闻强记。可以说,这种读书习惯伴随了黑格尔的一生,同时也让黑格尔受益终生。

    黑格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他所读过的每一本书。这种读书态度和方式,使他不仅把握了所读过著作的概括含义,而且能深刻领会其独特之处,体味作者的个性的微妙趣味。这一习惯的形成与黑格尔严谨冷静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黑格尔养成了读书记录的习惯,这确实是一个好习惯,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并不喜欢“习惯”这个词。他认为:“真正的素养必始于坚决地抹去自己,如在毕泰格拉教育制度里面,学习起初五年不许作声。”

    因此,黑格尔又敏锐地指出:人死于习惯。

    在黑格尔看来,没有新意的生活与死没有区别,所以,人啊,还是多长些见识为好。

    在黑格尔看来,人需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但是,人又不能固守着这个习惯而没有创新与发展。

    因此,黑格尔说,人不能死于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在生活中,我们养成了很多习惯。比如:早晚刷牙、早睡早起、定时健身,等等。因为已经“习惯”了这些动作,因为在意识深处已经完全接受了这是对自己身心是有利的。所以便继续“习惯”着。

    生活中常听人说:不管它好不好,习惯了就好。这里的“习惯”是人云亦云、被环境压迫以后的反应,似乎多少有妥协无奈的意思。当然,不否认这是一种处事方法,但是,这是否是内心真正的声音就要打个问号了。

    因为是所有人的“习惯”,所以也就成为了个人的“习惯”。

    黑格尔说:人死于习惯。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往往

    栽在一些自以为不错的习惯上。比如抽烟,酗酒等,谁都知道这是一些不好的“习惯”,但是,日复一日地,就是没有毅力对此“叫停”,因此,这个习惯就一直成为着习惯。

    习惯是一分为二的,习惯也是中性词。

    习惯会让人更加坚强,习惯也能使人更加懦弱。

    虽然,习惯往往是自我价值的一次碰撞,但是,不要任何时候都流于某种习惯,而是要勇于推翻习惯,或者在一种“习惯”里发现它的价值所在,从而将“习惯”变成自己特有的财富。

    不要让习惯成为不思进取的借口,不要养成把事情随意归于“习惯”的习惯,而是要善于发现各种“习惯”中的不足,要不断打破“习惯”和完善“习惯”,这样,才能使人走得更宽更远。

    有人曾经用猴子做过这样的试验:

    将五只猴子放在一个大笼子里,并且在笼子中间挂上一串香蕉。要知道,猴子天生是爱吃香蕉的,那么,面对这样的诱惑,猴子会怎样做呢?

    然而,实验的规定是——“不许猴子拿香蕉”。

    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枪惩罚所有的猴子。抗不住水枪的打压,一直到最后都没有一只猴子敢再动手去拿香蕉了。

    接下来,进行下一步的试验。

    用一只新猴子替换笼子里的一只猴子。初来乍到的猴子并不知这里的“规矩”,天生的习惯让它动手去拿香蕉,这便害得笼子里原来的四只猴子一起受罚,结果四只猴子愤怒了,于是,便代替人执行惩罚的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规矩为止。

    然后,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试验员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枪惩罚的猴子逐个替换出去,最后,虽然笼子里的五只猴子都是没有受到过高压水枪惩罚的,但还是没有一个猴子敢去碰香蕉。

    可见,为了免遭“连坐”的惩罚,当“人”与“高压水枪”都退出惩罚机制后,惯性仍然顽强地、毫无理由地延续着……

    由此可见,习惯也是可以被训练和培养的。

    无独有偶,还是以猴子为例。

    古罗马的皇家宫苑内蓄养着一支猴子军团,成百上千只猴子被养在一个封闭的大院子里。当然,这个军团并不是用来战斗,而是用来表演以供人们取乐的。人们就训练它们列队操练,分队战斗等可供观赏取乐的把戏。

    然而,天生散漫的猴子是难以管教的。于是,人们就想到一个惩罚措施:在军团大院内摆着一

    把大铡刀。把不听话的猴子抓进来,把它的尾巴铡掉一截,只留五寸那么长。久而久之,被铡掉尾巴竟然成为了猴子军团的标志。

    淘气是猴子的天性与习惯,但是,为了避免尾巴被彻底切掉,或者丧命的危险,每只被切过尾巴的猴子,就都把遵守管教当成习惯了。

    猴子如此,那么人呢?习惯同样能成就或毁掉一个人。

    法国的伏尔泰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如同这个房间没有窗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书籍就是试金石。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得以明净如水,益于人生。同时,阅读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追求与调整。所以,阅读也就成了能使人充实敏捷、精明巧慧、精细明智、深沉庄重、能言善辩的好习惯。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养成了爱阅读、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鲁迅每次看书,总会先洗手,一旦发现书脏了,就会小心地把它擦干净。他还学会了订书、补书的本领,备有一套工具,如发现书有破损,便及时细心整理、修补。这些好习惯成就了鲁迅一代文豪之尊。

    一个小习惯,可以让人失去一个大机会。

    日本一家食品公司招聘卫生检测员,一位年轻人前来面试,他自信地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他优雅的谈吐、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总经理的好感,但是,在年轻人转身的时候,他下意识抠了一下鼻孔。这个不起眼的习惯性小动作并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怎么能够做卫生检测员呢?结果,年轻人落选了。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20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罗素也这样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当思想被自我设限,思维处在狭隘的空间之中是最可怕与痛苦的,会让一个人失去感知光亮的能力,所以保持智慧的思考习惯是一件愉快的事。”

    人,或习惯于勤奋,或习惯于懒惰;或习惯于认真,或习惯于马虎;或习惯于勤俭节约,或习惯于铺张浪费……有怎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正如黑格尔所言:人死于习惯。

    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

    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

    ——黑格尔

    良心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许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