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你只管精彩,老天自有安排:任正非的16堂生存哲学课 > Part 5 人才的增值是企业最重要的增值
    与其他企业不同,华为招人不唯学历、不唯经验,只唯发展潜力。任正非认为,华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其次是产品技术,再其次是客户资源。只要拥有一批不断进步成长的人才,华为一定能够做出任何一项技术,也一定能够攻下任何一个客户。华为宁愿牺牲一个客户或一项技术来换一个人才的成长。

    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

    我们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不迁就人才。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劳,绝不会迁就。我们构筑的这种企业文化,推动着员工的思想教育。

    华为公司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每年为此的付出是巨大的。原因一是中国还未建立起发育良好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不能完全依赖在市场上解决。二是中国的教育还未实现素质教育,毕业的学生上手的能力还很弱,需要培训。三是信息技术更替周期太快,老员工需要不断地充电。公司有多少种员工培训中心,我也不清楚。总之,员工之间的相互培训,已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们尊重有功劳的员工,给他们更多一些培训的机会,但岗位的设置一定要依据能力与责任心来选拔。进入公司以后,学历、资历自动消失,一切根据实际能力、承担的责任来考核识别干部。

    --摘自任正非2004年6月《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华为除了科研、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之外,对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方面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华为每年都要从高校招入一大批毕业生,仅1997年华为招入的应届毕业生就有7000人。这些刚毕业的学生有潜力,但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要达到华为的要求,需要一大笔培训开支,且华为员工受训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员工正式上岗后,华为还为员工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这样的高投入可能短期内无法产生效益,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值得的。

    任正非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对人才和技术的渴求是极其强烈的。任正非坚持认为,尽管可能会暂时增加生产成本,但华为聚集优秀人才、提高人才比重的政策是正确的。而这一点,也为许多大学教授所推崇赞赏。有那么几年,对于几所大学相应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华为几乎是一锅端。这无形中提高了知识力的价值,提高了专业的价值,也提高了大学教授的待遇,因而许多教授对任正非心怀感激。

    所谓人力资本增值大于财务资本增值,一定意义上,可以解释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比例,要超

    过在公司赢利等方面的投入。在人力资源方面,华为的投入可谓大手笔。

    2004年元旦前,广州大学敲定在大学选修课程中设置关于华为产品的相关课程,由华为免费提供价值200万~300万元的产品设备,学生通过选修相应的课程,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到华为的通信产品。作为回报条件,毕业时,华为的合作公司可以从中挑选相应的合格者,这是华为培养后备军的一个途径。这样的培训,每个人的成本接近1万元,而这样规模的培训,华为每年都要进行成千上万项。据不完全统计,华为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支出就有上亿元之巨。

    华为公司员工的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培训系统、管理培训系统、技术培训系统、营销培训系统、专业培训系统、生产培训系统。华为培训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教学设备和环境为一体,拥有专、兼职培训教师千余名。建在深圳总部的培训中心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含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在内的各类教室110余间,能同时进行2000人的培训。教室的装备和设计满足教师授课、基于技能的培训(TechnologiesBasedTraining)、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需要。培训中心还拥有三星级学员宿舍、餐厅、健身房等生活、娱乐、体育设施,为培训学员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条件。

    华为员工的主要培训方式为: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上机操作、工程维护实习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广泛采用多媒体CD培训、视频培训、音频培训等教学手段,并逐步发展基于互联网和电视网络的远程教学,使学员无论何时何地均可受到华为系统化、个性化的培训。

    拓展透析

    在松下电器公司的一期人事干部研讨会上,松下讲话并直接发问:“你在拜访客户时,如果对方问你,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产品的公司,你们如何回答?”业务部的人事科长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会这样说:‘松下电器是制造电器产品的公司。’”

    “错!像你这样回答是不负责任的。你们整天都在想什么?”松下的训斥声响彻整个会场。参会者都莫名其妙,遭训斥的人事科长更是不明白哪里错了。

    松下脸色十分难看,拍着桌子怒火冲天地说:“你们这些人都在人事部门任职,难道不懂得培育人才是你们人事干部最主要的职责吗?如果有人问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的,你们就要回答松下电器是培育人才的公司,兼做电器产品。经营的基础是人,对于这一点,我不知说过多

    少遍。在企业经营上,资金、生产、技术、销售等固然重要,但人是经营的主宰,归根结底人是最重要的。如果不从培育人才开始,那松下电器还有希望吗?”

    其实,早在创业初期,松下就已经认识到拥有优秀的人才,事业就能繁荣,反之就会衰败。松下公司重视知识型人才、科研和智力开发。当有人问,松下公司最大的实力是什么?松下幸之助回答:“是经营力,即经营者的能力。”他指出:“掌握了经营关键的人是企业的无价之宝。”

    所以,松下先生强调在出产品前出人才,在制造产品前先培养人才。为了达到“造人先于造物”的目的,松下开办了在职训练指南,又称之为OJT指南,指的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培训教育。为适应公司全体员工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松下电器在职训练策划人宫木勇编写了《松下电器的在职训练》一书,扬扬洒洒写了10余万字。松下的心血没有白费,他“造人先于造物”的方针让他成为日本经营之神,也让松下电器誉满全球。

    培养人才要施行“低重心战略”

    华为要培养优秀的科学家、营销专家、管理家,但我们整个培养工作要实行“低重心”战略,要重视普通员工,普通岗位的培训。要苦练基本功,培养过硬的钳工、电工、厨工、库工……工程师、秘书、计划员、统计员、业务经理……每一个人、每一件工作都要有基本功。要把员工“做实”紧紧抓住不放,否则大好形势就浪费了。员工眼高手低的状况要克服,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在本职工作中有些作为的人。真正像江总书记希望的那样,向德国人民学习一丝不苟的实干精神。

    八年来,华为走过了艰难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成熟,并成为一个高科技企业。我们现有员工两千多人,绝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硕士、博士生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且每年都要在国内名牌大学选拔毕业生。虽然我们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有广大用户的支持,我们信心较大,我们会有较快的发展。

    --摘自任正非1996年4月6日在华为十大杰出员工表彰大会

    上的发言《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

    如今,无论是在国外企业,还是在国内企业,新员工在上岗之前,都必须经过培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华为,无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能上岗。任正非曾经说过,刚刚走出大学的毕业生,会面临着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公司所用的实践知识不一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首

    先是进行培训。华为将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才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条件,永不停息地致力于建设一个学习型组织。为此,华为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我们所说的基本功通常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术两个方面。它是发展复杂技术和高难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得以更好应用和发挥的条件。任正非所说的基本功是指员工要有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它是员工个人发展和获得提升的基础。在任正非看来,新员工上岗之前必须经过培训,而老员工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形势时也必须重新接受培训。打好基本功是注重实干的学习态度,任正非反对员工不切实际,眼高手低,没有打好基本功,就想着做大事,实现大理想的行为。在华为公司,曾经有一名新员工,一进入公司就向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洋洋洒洒,热情洋溢。但任正非在一次大会上说:“如果这个人病了,他很可能是精神病,应该送去精神病医院;如果他没有病,那么他应该辞职。”任正非反对那些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就提出远大理想、宏伟计划的人。

    拓展透析

    阿姆科公司是一家从事钢铁行业的企业。在钢铁业逐渐成为“夕阳工业”以后,它的日子开始很不好过,尤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司的资金不断流失。在这种情形下吉姆·威尔走马上任,开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挽救公司。他的一项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非把每个人都拉来战斗不可”。这不是一句宣传性的战斗口号,而是威尔在整治企业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的最紧迫的问题。

    有一次他把心理学家请进公司,派他们到业绩最好的工厂去,请他们找出工厂里实现成功的真正带头人,弄清成绩应归功于谁。结果令他惊奇的是,心理学家们回来竟说:“工厂里没有带头人。”威尔不信:“什么,在我们最赚钱的、为顾客服务最出色的工厂里竟然没有带头人?”心理学家们说:“对。工厂里有我们前所未见的最佳团队。所有的人都在互相合作,每一个人都把功劳归于别人,没有整个团队什么也干不成。”

    培养高端人才的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很多情况下最大限度上地动员所有员工的力量,施行“低重心战略”,让岗位上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多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人才培养的最佳策略。自那以后,威尔对用人有了新的看法,他决定建立一套新的训练制度以鼓励团队行为。“以前我们发现了杰出人才马上就把他提拔到公司中心去,使他离开了主流大众,这样做效果并不好。”于是,阿姆科公司设法培养一种新型

    的领导者,这种领导者不是在那里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个人的才能,而是尽可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他总是把成绩归功于他的部下,他能了解谁最需要帮助,对需要帮助的人说:“我来帮你得到你所需要的帮助。”

    在这套新的领导方法实施以后,威尔发现他成功地达到了他的目的--把公司的每一个人都拉来战斗。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全面的战斗。每个人都在力图把我们的公司抢走,只有我们努力把公司赢回来,使之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我必须使公司里的每一个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同我一起投入这场战斗中。”

    而正是由于他果断地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充分地激发了占企业员工比例大半的中低层员工的能量,他终于成功地把公司的每个人都拉进了与他并肩作战的行列中。而在他发现他做到这一点以后,他又有了另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公司亏损的局面得到了遏制。不久公司的账面上开始有了新的赢利,并且赢利的数额越来越大。

    让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

    对新来员工,因为没有任何记录,晋升较慢,为此十分歉意。如果你是一个开放系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善于与人合作,借助别人提供的基础,那么你可能进步就会很快。如果你封闭自己,怕工分不好算,就需要较长时间,也许到那时,你的工作成果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实践是你水平提高的基础,它充分地检验了你的不足,只有暴露出来,你才会有进步。实践再实践,尤其对青年学生十分重要。唯有实践后善于用理论去归纳总结,才会有飞跃的提高。有一句名言,没有记录的公司,迟早要垮掉的,多么尖锐。一个不善于总结的公司会有什么前途,个人不也是如此吗?

    实践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华为人。你想做专家吗?一律从工人做起,已经在公司深入人心。进入公司一周以后,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在内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凭实际才干定位,已为公司绝大多数人接受。希望你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不挠地前进,不惜碰得头破血流。不经磨难,何以成才。

    希望你们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的踏踏实实,德国人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真正生活中能把某一项技术精通是十分难的,你想提高效益、待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有限的工作面上,不然就很难熟能生巧。你什么都想会、什么都想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精通,任何一件事对你来说都是做初工。努力钻进去,兴趣自然在。我们要造就一批业精于勤,行

    成于思,有真正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的干部。机遇偏多于踏踏实实的工作者。

    --摘自任正非1994年《致新员工书》

    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了解世界,向他国学习,取长补短。历史证明,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国家只会裹足不前,离现代化越来越远。同样,一个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化,就应该有国际化的眼光,就必须充分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一开始就立志走向世界的华为公司,打破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阶级对立观念,不断学习先进技术,不问主义与立场。为此,任正非经常参观考察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著名公司,如IBM等。在他看来,华为要学习日本人民勤劳的精神,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美国人民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华为要求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员工只有经过了严格的培训,才能冷静和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

    企业必须与社会、社区的大环境长久共存,当这个环境中的所有成员,包括顾客、企业老板和雇员,都在追求高质量、追求改进、卓越的时候,任何企业都不会被孤立在外。任正非曾经拿华为和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做比较,他说,华为有优秀的营运商,比西门子的营运商还多,但是为何华为的销售额仍远远比不上西门子呢?原因就是西门子的产品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很多运营商,尤其是固网的运营商始终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必须降低资本开支。对运营商来说,产品的购买成本包括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两个部分,资本支出含硬件、软件和服务,主要指一次性的费用,运营支出则主要是指后期运作费用。华为不能只是着眼于控制和降低硬件产品的价格,同时也需要降低整体解决方案的价格,包括软件、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支出。因此,华为要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拥有可继承性、可扩充性的产品,也就是说,所有产品都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发,运营商购买后只需要进行升级就可以了,而不用将整套设备全部替换。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大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978年,邓小平进一步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华为是这个理论的坚决执行者。任正非曾说过,华为不是以学历、资历定待遇和报酬的,而是以能力和贡献来定待遇和报酬。而能力和贡献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因此华为希望每个人都要有实干精神。

    拓展透析

    未来最有希望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读书成就员工和企业的未来,深入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帮助员工建立起人生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生涯基本专业知识体系,则是加强三基工作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全员学习、终生学习,鼓励职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当作提升企业价值和职工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是一种以增长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学习,而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学习则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是通过开放的思维使人们获得一种行动的能力的学习。学习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和信息,而是将知识和信息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才可以把这种学习概括为“学习力”。换言之,学习力就是指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把“充电”与“放电”结合起来。学习和工作不可分割,学习的动力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通过学习可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作也是提高学习和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

    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都要树立主动学习、超前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企业要大兴学习之风,健全学习制度,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学习任务;员工要拓宽知识领域,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争做学习型员工。企业和员工都要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开展工作的本领。

    企业要求员工要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最低点,来吸纳百川。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主张产品零库存,同样主张成功零库存。只有把成功忘掉,才能面对新的挑战。”海尔的年销售额达数百亿元,但张瑞敏从未有过一丝飘飘然的感觉,相反,他时时刻刻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要求大家面对成功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

    落后者抓住机会,优秀者创造机会

    我们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核心就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和致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信息网络给人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这种情况下,创造财富的方式主要是由知识、由管理产生的,也就是说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是公司成

    长的主要牵引力,这四种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多更大的机会。员工在企业成长圈中处于重要的主动位置。

    落后者的名言是抓住机会,而发达国家则是创造机会,引导消费。机会是由人实现的,但人实现机会必须有个工具,这就是技术。技术创造出产品就打开了市场,这又重新创造了机会,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这四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还是人。国家和国家的竞争,实质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经济的竞争体现的是技术的竞争,技术优势的产生是由教育基础构成的。中国地大物“薄”,只有靠科教兴国,才能从人的头脑中挖掘资源。农村的养猪能手、种田能手很可能是爱因斯坦胚子,只是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要重视对人的研究,让他在集体奋斗的大环境中,去充分释放潜能,从而更有力、有序地推动公司前进。

    --摘自任正非2004年6月《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华为创建初期,任正非是狼性思维的忠实贯彻者,这一点在他对于机遇的态度上体现得尤其明显。狼知道,要想获得食物,必须要经过艰苦的狩猎,因为猎物不会自己主动跑到身边来。例如,几只狼在搜寻目标时,遇到一群麝牛。面对这样的猎物,狼会先将牛群赶向山坡一侧的高地,形成包围圏后,再把牛群一冲而散,破坏它们的凝聚力。众牛四处奔逃,很多弱小的个体就会倒在锋利的狼牙之下。对于机会,狼从来都是主动寻找,大胆创造。

    华为的创业起步阶段,毫无名气,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境地,很多时候客户听到陌生的“华为”的名字就会直接掉头走人。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任正非带着他的队伍,以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战略视角,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自己的产品研发、争取客户群、学习先进管理模式等创造机会,一点点地打开市场、推进科研、完善管理。在取得如今的成就的今天,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团队可以自豪地说,华为走到今天的每一个机遇,都是华为人努力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凭运气得来的。

    拓展透析

    机会不是等来的,优秀的人才懂得为自己创造机会。

    彼克出生于波兰,自小在贫民窟长大,生活极为穷困。他只读过六年书就辍学了,很小就开始做杂工、当报童。这样一个穷孩子似乎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机遇与幸运对他来说实在太遥远。然而,13岁那年,他偶然间读到《全美名人传记大成》,随后突发奇想要和那些名人取得联系

    。他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写信。在每一封信中,他都提出一两个能激起收信人兴趣的问题。他的方法非常有效,很多名人都回信给他。

    此外,只要他知道有名人来自己所在的城市参加活动,他无论如何都要进入那个场合,与所仰慕的名人见上一面。见到名人时,他通常只简短地说几句话,便礼貌地离开,不多打扰。就这样,他认识了很多各个领域的名人,其中还包括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加菲尔德将军。后来,彼克创办了《家庭妇女》杂志。凭借多年与名人的交往,他邀请他们为杂志撰稿,被他邀请的名人也很乐意执笔,因此杂志非常畅销,发行量很大。彼克自己也因此脱离了贫困的生活,并在出版界声名大噪。

    彼克是个善于为自己创造机会的人,他用最简单的方式与人交往,并且保持良好的互动,累积彼此的信任,于是才能在适当的时机主动创造并把握成功的机会,成就了人人称羡的事业。

    能够创造机会的优秀人才通常具备这样几种素质:

    首先,具有端正、积极的态度。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才会有主动创造机会的意识和信念,一个积极的人才能不畏失败、不指望轻易成功,任何时候都不失去“采取行动

    的精神。

    其次,想要为自己创造出机会,就要具备十分的自知之明。他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专业技能,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和弱点所在。这样才能找出适合于自己干的事情,而不是勉强自己去适应工作。

    再次,做一行就要精一行,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可忽视。要成为专家,就要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才能够走在别人的前面,创造出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机会。

    最后,能力再出众的人,也有被淹没才华的可能,能够为自己创造出机会的人,一定是善于推销自己的人。要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充分地展现在他人面前,这样你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遇。

    以上并非优秀人才所具备的全部素质,却是不可缺少的素质。等待机遇垂青的人数不胜数,但真正从这一大军中争取到机会的有几个?别以为争取机会就是主动的极致,真正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懂得如何通过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为自己创造机会。创造机会并非可望而不可即之事,点滴积累、做个有心人,你也可以为自己创造出机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水中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