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犹太人智慧大全集 > 第24辑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黑暗着开始,明亮着结束

    与其明亮地开始,黑暗地结束,倒不如黑暗地开始,明亮地结束。

    科学家烧开一锅油,把一只青蛙放在滚热的油锅旁边,那只青蛙在快到油里面的时候,竟然跳离了油锅。然而,把这只青蛙放进注满水的锅里,下面放火去煮,这只青蛙开始还觉得温热,后来水越来越热,它却不愿意离开锅里,最后被水煮死。

    犹太人就像那只快到油锅的青蛙,他们时刻充满了危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警惕。许多犹太人的一生经历了非常多的痛苦和苦难,因此,当他们有了安定的生活的时候,他们是决不会忘记曾经受过的苦难的。在他们的心里,时刻充满了警惕,目的就是不让自己忘记过去。

    为了不让自己忘却苦难,犹太人制定了各种规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纪念节日、假日甚至婚礼上,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痛苦。

    他们每周的休息日是从星期五开始,直到星期六为止,星期天规定为一周的开始。为什么要把周五的黑夜定为全家幸福愉快节日的开始呢?

    《塔木德》是这样解释的:

    “因为与其明亮地开始,黑暗地结束,倒不如黑暗地开始,明亮地结束。”这就提示人应该先吃苦再享受。

    他们不仅在休息日提示不要忘记痛苦,即使在犹太社会的纪念日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逾越节”也同样作了规定。“逾越节”这天是犹太人纪念他们重返以色列的日子。在这一天,他们早早准备好精美的食品、华丽的服饰,大家快乐地度过这个美好节日,但是在这个节日上,犹太人规定每个人必须要吃一种很粗的面包,还有一种很苦的野菜的叶子,因为这些代表着屈辱和失败。

    据犹太历史记载:犹太人早期的时候曾在埃及做奴隶,过着很悲惨的生活。公元前15世纪的时候,他们在自己的英雄摩西的率领之下,越过沙漠,由于来不及准备吃的,他们只有吃那些没有发酵的面饼和路途上的野菜,最终千里迢迢、千辛万苦地回到以色列。这件事距离现在已经有3500多年了,可是时至今日,犹太人仍然在纪念那段苦难的日子,让自己不要忘记苦难和屈辱。

    即使在结婚这样喜庆、重大的事情上,他们也提醒新人不要忘记苦难。婚礼规定新人不能把酒喝完,把酒杯完整地放入盘中,而是喝完酒后把酒杯摔碎,这个动作表示两个人同甘共苦一起度过艰难的一生。希望两个人不要讲究享乐,并告诉他们一味享乐、忘记艰辛是败家的象征。

    人们在评价犹太人的危机感及忧患意识时说:“每当幸运来临的时候,犹太人总是最后感知;而每到灾难来临的时候,犹太人总是最先感知。”

    任何一个犹太人都知道他们是输不起的,他们只有成功,失败了就意味着灭亡和永远没有机会再来,因而,他们都异常努力。很多犹太人就是在别人看起来根本就不可能东山再起的时候,取得了成就。打开犹太名人的少年经历,就会发现在10个犹太名人里面,有八九个是从小在苦难、坎坷中长大的。犹太人的这种逆境成功的精神,永远为世人所敬佩。成功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我需要”,而是“我必须”。

    这就是犹太人的危机教育——黑暗着开始,明亮着结束。

    最好的礼物是放手

    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

    犹太人的一位领袖撒曼以色三世曾经说:

    “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

    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所以很多犹太学生很早就开始打工。他们有的在蔬菜店门口招揽生意,有的在印刷厂里干杂活,有些立志当教师的高中生还在夏天的时候参加夏令营,做中、小学生的领队。

    犹太人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学会自己赚钱,不在经济上独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是朋友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一个人要实现真正的独立是不可能的。你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固然是好,但一定要知道,人是绝对不可能靠别人来生活的。

    有这样一个犹太人,他的名字叫来姆。他在16岁的时候考上了英国的一所大学,准备到那里去留学。临行之前,他的父亲只给了他100英镑的学费,并说,这些钱只算是借给他的,在他学成之后,必须归还。

    要是在中国的父亲眼里,这样做简直是有辱斯文。父母对孩子所做的,应当是“无私”的奉献,哪怕做牛做马都应该,岂有借钱给孩子还要求他归还的!

    而中国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会感到不悦和难堪。报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

    广东某重点学校有来自贫困家庭的一名女学生,父母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可她一进校门,就花数千元买了手机、随身听,还说将来要买手提电脑。

    按照我们的观点,犹太人来姆父亲的做法无疑是荒唐的、绝情的,可按照犹太人的观点,这正

    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独特的关心和爱护。因为,正是这样带有压力性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尽快成长、成熟并独立起来。

    果然,来姆到英国后,一边学习,一边熟悉情况,很快就想到了很多赚钱的好点子。在伦敦读书的四年里,他实际上全部用自己赚的钱交纳了学费,在从伦敦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时候,他回到父亲身边,将100英镑交还给父亲。

    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是犹太人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有人或许会说,像来姆这样的例子也许是偶然的吧?天下哪有这样的父亲,连自己的子女读书还要死抠!多给他讲道理,让他心里明白不就行了吗,难道非要做得那么绝对吗?

    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也许是这样的,但按照犹太人的思维就不是这样的了。犹太人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商业领域,只有经历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才能够获得宝贵的经验。

    灾难是好事

    与幸福相比,人在苦难时更应该欢欣。因为,如果一个人终生幸福,这说明他也许犯过的罪尚未被宽恕。但是通过受难所犯了的罪便被宽恕了。灾难是好事……

    有人类就有苦难。

    犹太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生活的磨难,身体的疾病,生存的险恶,到处被排挤流离失所,人格歧视……无不折磨着犹太人。

    在迦太基的一家著名博物馆,有一幅画,题名为《将军》,画面上是一个人正在和魔鬼下棋,而且危在旦夕,魔鬼正在将军。这一盘棋正是人类命运的象征,苦难就是那个正在将军的魔鬼。那么,人类还有希望赢吗?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受到的就是“磨难教育”,磨难转化为生命的财富。人类正是在同魔鬼的战斗中,锻炼了自己。

    有这样一则关于犹太人“磨难教育”的小故事:

    一个研究《塔木德》的犹太学者,刚刚结束他的学习生涯,到艾黎扎拉比那里,请求给他写封推荐信。

    艾黎扎拉比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

    “我的孩子”,拉比对他说,“你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如果你想写作充满知识的书,你就必须像小贩那样,带着坛坛罐罐,挨门挨户地兜售,忍饥挨饿直到40岁。”

    “那我到40岁以后会怎样?”年轻的学者满怀希望地问。

    艾黎扎拉比鼓励地笑了:“到了40岁以后,你就会很习惯这一切了!”

    “逾越节”就是犹太人关于“磨难教育”的最重要的节日。“逾越节”是专门纪念摩西带领

    犹太人逃出埃及而设立的,通过讲祖先的艰难历程和吃特殊的食品,来进行忆苦思甜和认识生命艰难的教育。

    逾越节家宴桌上的食品主要有:三块无酵饼。当年犹太人逃离埃及时,来不及准备路上的干粮,只能吃不发酵的饼,三块的说法是指为了纪念犹太人的三位祖先。

    一盘食品,五种食物。这五种食物指的是:烤羊腿、烤鸡蛋、哈罗塞斯、一碟苦菜、一碟盐渍芹菜。

    烤羊腿是逾越节的祭品,犹太人失去圣殿后,无处献祭,在宴席上用烤羊腿(或烤肉)代替。

    烤鸡蛋,犹太人习惯在正餐前吃鸡蛋,逾越节的鸡蛋是烤的,烤的蛋很坚韧,很难咬碎,犹太民族就像烤的蛋,受苦难的时间越长越坚强,犹如蛋烤的时间越长越坚硬一样。

    一碟哈罗塞斯,这是一种水果、香料和酒混合的食品,呈泥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前,法老为难他们,命他们做砖,又不给草料,从而责打他们,这一碟泥状的哈罗塞斯,使人想起做砖用的泥。

    一碟苦菜,是纪念犹太人在埃及受的苦。

    一碟盐渍芹菜,犹太人出埃及时,喝过红海带苦涩味的海水,吃盐渍芹菜,意思是要犹太人永远记住出埃及之苦难。

    四杯酒。逾越节家宴的程序,由四杯酒串连:第一杯酒,一家之长举杯祝福,家宴开始。第二、第三杯酒在家宴中间,在讲“哈伽达”前后喝。第四杯酒,感谢上帝的保佑,宴会结束。所谓“哈伽达”的希伯来文原意为:神话、故事,逾越节的“哈伽达”是家宴的主要活动,是一本有关犹太人出埃及的故事集。它不仅说明了逾越节所有食品的含义,还讲述了犹太人在埃及所受的主要苦难和出埃及的艰辛旅程。

    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从小家中宗教气氛特别浓厚,每逢重大节日,父亲总要给全家人讲述犹太人苦难的历史,这在斯宾诺莎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的斯宾诺莎常常一个人站在犹太怀疑论先驱阿古斯塔的坟墓前凝神冥想,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热望在他心底萌生。这种热望紧紧伴随了他一生。

    几乎每个犹太伟人的成功都是和苦难分不开的。1933年4月,在德国纳粹党徒蓄意制造了国会纵火案之后两个月,希特勒发出了第一道排犹命令:凡是担任警察、军官、法官、政府公职和教师职务的犹太人,一律开除;两年后,又把犹太人宣布为“次等公民”,禁止德国人和犹太人通婚,又过了两三年又毁掉所有犹太教堂,还陆续将犹太人关进集中营,并掠夺和没收了犹太人的资产

    。

    在那些黑暗而恐怖的岁月中,正是一种奋发图强的心理,使磨难转化为动力,不止一个犹太人在苦难中飞翔。

    《塔木德》说:

    假如一个人看到痛苦的折磨已经降临自己,让他首先检讨自己过去的行为……假如没有发现任何过错,让他反思一下,他是否藐视过律法书……

    假如他没有发现自己的罪过,那么他就可以确认:他所遭受的是爱之折磨,《圣经》上写道:“上帝爱谁,上帝便改正他。”

    与幸福相比,人在苦难时更应该欢欣。因为,如果一个人终生幸福,这说明他也许犯过的罪尚未被宽恕。但是通过受难所犯了的罪便被宽恕了。灾难是好事……

    面对苦难不光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精神和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苦难,并使苦难升华为人类的礼物。

    让孩子自己说出答案

    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你们要早早适应这种待遇。

    一位犹太父亲一次带他的儿子去澡堂。当他们跳进池子,孩子冻得发抖,不由得大叫:“哎呀,爸爸,哎呀!”

    父亲于是把他抱出来,用毛巾擦干了他身上的水,给他穿上衣服。

    “啊哈,爸爸,啊哈!”小家伙愉快地叫着,身子暖洋洋地蜷缩在毛巾被里。

    “艾什卡,”父亲深思着说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间的距离吗?”

    “当你跳进冷水池的时候,你第一个发出的声音是‘哎呀’接着才是‘啊哈’。但当你犯罪的时候,你第一个发出的声音是‘啊哈’,然后就是‘哎呀’了。”

    犹太人对小孩的美德教育,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他们寓道理于比喻中,形象、生活、活泼,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记忆犹新。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父亲,他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不要犯罪,而是用冷水浴比喻犯罪,告诉孩子犯罪开始的感觉是“啊哈”——高兴坏了,而最后的感觉就是“哎呀”了——难受死了,从而启发孩子最好不要犯罪。另一方面用言传身教的办法,同样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犹太大作家托马斯·曼的女儿艾丽卡从小就爱撒谎,也许是为了好玩儿,也许是为了摆脱困境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来说,托马斯·曼家的教育是由妻子来承担,妻子对付不了孩子时,托马斯·曼才出面。

    突然有一天,托马斯·曼把艾丽卡召到他的书房,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已经7岁了,不再是个孩子了,你自己也明白你做了些什

    么,整天都在说谎话。你看,如果大家都这样,将会是什么后果呢?大家根本不能互相信任,完全用不着互相倾听,一切都会变得无聊透顶,生活将不成其为生活了。我相信你会明白的,你今后再不要干这种蠢事了!”据艾丽卡回忆说,这次训话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此后,她再没撒过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食品奇缺,托马斯·曼家的食品是按数学方法平分给四个孩子的,而且精确无比,连豌豆也要按粒分,任何人都不能多吃多占。有一天,风和日丽,家中仅剩下一个无花果,按托马斯·曼的妻子和四个孩子的想法,肯定是要平分这个无花果。结果呢,托马斯·曼把无花果只塞给艾丽卡一个人,并让她一个人吃。艾丽卡狼吞虎咽地吃掉了无花果,其他三个姊妹惊讶地瞪圆了眼睛。托马斯·曼郑重其事地说:“孩子们,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你们要早早适应这种待遇。”这句话给四个孩子的心中同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在任何不公平的时候也能保持平衡的心态。

    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也是一名犹太人,9岁时,有一天他在商店的橱窗中看到了一双边缘有皮毛的皮鞋,他非常喜欢,吵着让大人给他买下。他父亲不同意买,认为这双鞋不适合他穿。大卫·李嘉图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同意了,但是有一个条件,买了就必须穿。穿上皮鞋后,大卫·李嘉图发现,这是一双木鞋,穿着在街上走起来喀哒喀哒直响,惹得所有的行人都回头盯着他瞧。本想穿一双独特的皮鞋,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结果却穿着木鞋每天去丢脸。为了摆脱这双鞋子,他真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但他又没有别的鞋子可穿。任何人都无法想象他穿这双鞋有多痛苦,他每次走路都要小心翼翼,以免发出那丢人的喀哒声。从此,大卫·李嘉图再也不敢任性和贪图虚荣了,这对他日后的成长起了重要的影响。

    教子的方法很重要。让孩子自己说出答案,就可以收到奇妙的效果。

    饥饿才能唱出动听的歌

    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它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养成坚强的意志,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圣经》中说:从没有人发现智慧存在于什么地方,或曾经进入过智慧的宝库。你想要得到智慧,就得用你的身躯去接受命运的考验。

    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是十分正常的。

    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能使人沉沦,也可能铸造成人的坚强品质,成就一个人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

    的一位良师,它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养成坚强的意志,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一个人的道德意志与他的品格完全是一致的:道德意志越是强大其品格的形成越快,越牢固。意志是一个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概念。一个人在达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意志活动的过程,强大的意志正是在这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力,那么他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因此,坚强的意志力是人行为的持久动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让孩子能吃苦。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年代,优越的生活条件已经使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贫穷与艰难。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是今天不少父母的通病,也是今天的父母所面临的一个真正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的问题。

    在许多国度,吃苦是孩子的必修课之一,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家庭中,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并拥有这种精神才能出人头地。

    在今天不少的犹太家庭中,为了锻炼孩子,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地在冰雪中滚爬跌打一定时间。天寒地冻,孩子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发抖,但父母们硬起心肠,决不会提前抱起自己的孩子。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意志,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在一些富有的犹太家庭,还鼓励学生到车间去进行学工教育,并写出学工报告。在那里孩子们认识到诚实劳动、团结协作和坚强的意志的真正价值。

    在以色列的国土中有一所“鲸鱼学校”,这所学校就是让孩子们乘上帆船在一年之内横渡两次大西洋,游遍三个岛,这期间除了要经受住大风大浪,还要忍饥挨饿。这所学校的孩子必须学会驾船、捕鱼、做饭,还要完成考察、读书、讨论等课程。同时他们还要与当地人打交道,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孩子们经过这样一番磨炼,大都会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爱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的天性,但在爱之中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才能爱得有意义、有价值。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给孩子苦难的教育与适当的磨难,教导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挫折,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和百

    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是困难与挫折,每位父母都有责任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爬不起来。

    把惩罚的目的告诉孩子

    惩罚的目的是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举止,如果这种不良行为和举止不改变,那么这种惩罚就没有发挥作用。

    每个孩子都有蛮横任性、不讲理、打架骂人、对长辈无礼、破坏公物的时候。这是因为孩子的感情很脆弱,容易被激怒,内心有种无法遏制的冲动。孩子发怒时什么都忘了,内心被任性所控制。

    这时严格的教育是应该的。不过,父母尽量不要打骂、吓唬和体罚孩子。即便需要惩罚孩子时也要使用以下几种办法:

    态度语言暗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他会从父母的语气、音调、表情、态度中觉察出父母对他行为的不满、伤心和失望。一个爱父母的孩子,会为了重新得到父母亲的欢心和爱,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剥夺游戏的机会。如果孩子随便乱扔东西,乱砸玩具,不听劝阻,父母就应该把玩具藏起来,使他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玩玩具的机会。又如在游戏时,孩子欺侮了同伴,父母可以禁止他与同伴游戏,直到他觉得寂寞并请求父母允许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说脏话,屡教不改,父母可以通过不让他看电视、假日不带他出去玩、不和他游戏、不给他讲故事、不买已经答应好给他买的玩具和图书等,以示惩罚。

    轻打孩子的屁股。在教育中孩子实在不听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父母打孩子的屁股以示惩罚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不要打孩子的脸,或用棍子狠打孩子,这会使孩子感到屈辱而对父母怀恨在心。

    打骂孩子很难使责罚真正奏效。责罚孩子时父母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光听孩子口头认错,而要他用行动改正。

    不要很快饶恕孩子。只要有一两次饶恕了他,他就会一件事还未了结,又大胆地去做另一件错事。因为孩子知道,他只要一求饶,父母就会轻易地宽恕他。

    父母要认识到惩罚是一种否定性的后果,在使用得当的时候,惩罚能消除或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正确使用惩罚并不容易,它需要父母从一而终。父母首先要知道对孩子的惩罚是有害的,它会制造令人不快的感情,同时还耗费人的精力。

    惩罚的目的是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举止,如果这种不良行为和举止不改变,那么这种惩罚就没有发挥作用。

    许

    多父母聚焦于惩罚,而不是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如果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一天惩罚他六七次,这种惩罚毫无意义。

    大约10%的父母打孩子的屁股,而且看不出打屁股有什么不对。大约20%的父母从不打孩子的屁股。大约70%的父母打孩子的屁股,但他们并不愿意这样做。很多父母承认说:“我打他们的屁股。尽管我知道那样做不对。我总是生气,然后又生自己的气,可我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许多父母希望找到一种别的更好的办法来惩罚孩子,并希望自己不发火、不打屁股地处理孩子这种不良行为举止。

    一位犹太教育家认为,任何一种使用得频繁的惩罚都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不会得到改善。孩子们对父母的吼叫充耳不闻,他们对打屁股也是习以为常,父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对于孩子重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某种惩罚可以改变孩子这种不良行为、举止。如果它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可以尝试其它的惩罚方式。父母可能认为威胁、吼叫、责备、打屁股是好的方式,这些惩罚可以发泄父母的怒气,但不是最好的惩罚方式,对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没有长期的效果。

    娇宠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在一岁左右时是不是需要类型教育,能不能顺利进行,这是关系到母婴之间能否建立牢靠的心理纽带的问题。

    著名的犹太拉比耶雷赫说:

    藏身于宫殿深处的美人,在她的朋友或爱人经过时,才悄悄打开一扇隐蔽的窗子,让朋友或爱人看到她绝世的容颜,然后就闪身不见了,窗门紧闭,下一次的相见又不知何时了。知识就如这美人一样,只向她所选中的人展示,但又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示。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机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闪而过。

    作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为了生存,就要在可能的时期里,通过类型教育培养一种求生的能力,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犹太人特别重视孩子这方面的发展。也许是他们有着深重的历史与苦难的经历,他们总是认真对待家教问题。

    一说到家庭教育,似乎会给人一种责怪和哄劝孩子的想法。只让孩子这样做,不许孩子那样做。其实,父母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如果父母早在孩子一岁左右时,就开始给他一种良好环境或让他不断地接触这种环境,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自然有家教。这样一来,家教的问题就变得简简单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