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人脉就是命脉大全集 > 第十章 人脉有雷区,一定要远离
    ——不可不知的交往禁忌

    人毕竟是人,总难免限于无知和冲动。无知和冲动,是人生的禁忌,是人性的弱点,也是社交最大的敌人。避开禁忌,克服弱点,人脉也就更加成熟。

    第一节忌信口开河

    社交是一门艺术,不掌握技巧,没有分寸,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伤害自己,也会困扰周围的人。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可见掌握语言的技巧是多么的重要。

    莫口无遮拦

    在交谈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给其他人造成不快。

    小王和小张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有见,一见面一个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

    后来小王因病重住进了医院,小张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小王变了脸,生气地说:“滚,你滚。”便把他赶了出去。

    即使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说话也不能口无遮拦,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些人说话所以惹恼人,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

    与别人聊天或者闲谈的时候,最好不要对个人的卫生状况妄加评论。如果某人的肩膀上有很多头皮屑或口气很难闻,或者拉锁纽扣没系好,请尽量忍耐不去想,并等他亲密一些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你直接告诉他,特别是在人比较多的场合,很容易让对方处于尴尬的境地。

    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女性而言,年龄是她们的秘密,不愿被人提及。对钱等涉及个人收入的一类私人问题的询问通常也是不合适的,可以置之不理。

    在社交活动中,应该以诚待人,宽以待人。要与人为善,而不要打听、干涉别人的隐私,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等等。不要无事生非,捕风捉影,也不要东家长,西家短,更不要传小道消息,把芝麻说成西瓜。说话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听风就是雨,随波逐流。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谓恶语是指那些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刻薄侮辱一类的语言。口出恶语,不但伤人,而且有损自身形象。在社交活动中,应当

    尊重人,温文尔雅,讲究语言美,而不要自以为是,出言不逊,恶语伤人。

    此外,如果两人相见,话不投机怎么办?不妨把“话不投机”的对方当作会话训练的对手。有一种人,当他和某人在一起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时,却沉闷得不讲一句话。

    俗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些朋友一旦感到与对方讲话不投机,自己虽有话题,也不愿提出,而且从心底里拒绝接受对方的意见,这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所应有的态度。培养自己的说话能力,除了说话的场合与次数要多以外,更要把握与各式各样的人交谈的机会。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对某个人有很深的成见,一见到他,就产生一股厌恶感。这时,你不要逃避,应该更积极地去跟他交谈,这是训练会话技巧的最佳方法。你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跟他谈,例如电影啦、音乐啦,通过这些交谈,可以促进两人之间的感情,增加彼此的了解。经过几次交谈后,或许你会发觉:“哦!原来他不是一个那么令人讨厌的人!”也可能你们会从此变成一对很谈得来的朋友。

    日本影评家淀川长治曾说:“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令我讨厌的人。”你如果能够纠正不跟讨厌的人讲话的观念,一定会变得很有人缘,会话技巧也必提高,这种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而如果一次话不投机就放弃了深入了解别人的机会,或许失去的要比得到的更多。

    不要逞口舌之快

    朋友之间,因为感情太好,难免会口无遮拦、百无禁忌,总认为开开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有时候玩笑开过头了,我们真的能敞开胸襟一笑置之吗?

    面对敌人的挑衅,往往因为心里做足了防备,真正的伤害反而不大,但自己亲近信任的人,不经意地刺中自己的弱点,即使脸上撑着笑,恐怕心里还是会颇为伤痛吧!

    一个人是否成熟完美,不单单在于他是否“知道”自己,还要能够“知道”别人。所谓“知道”,是指明了对方的感受与思想。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但是这两个人都喜欢彼此嘲讽对方,每次碰着了,不互相较劲一番总不肯罢休。尽管这样激烈的唇枪舌剑常常上演,却似乎没有半点减损他们的友谊。

    据说,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两人一起坐着打禅。

    一会儿工夫,苏东坡睁开眼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看了看,频频点头称赞:“嗯!你像一尊高贵的佛。”

    苏东坡听了暗自窃喜。

    没多久,佛印也反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打定主意故意要气佛印:“我看你简直像一堆牛粪。”

    没想到,佛印居然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出言反驳,苏东坡这下子更加沾沾自喜了。

    一回到家中,苏东坡就迫不及待得意地告诉他的妹妹:“今天佛印被我好好地修理了一番。”

    但是,当苏小妹听了事情原委后,反而笑了出来。

    苏东坡好奇地问:“有什么好笑的?”

    苏小妹目光狡黠地说:“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人如粪。其实,输的人是你呀!”

    哲学家说:“从批评的话中,不一定能了解‘被批评者’的问题,但却能从那些话中看出‘说出批评的人’的眼界与识见。”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常常为了小事争输赢,没了面子就抢里子。

    佛印不争口头之利,反而让苏东坡吃了大亏,还赔上了自赞毁人的肤浅恶名。所以,这对朋友毕竟还是佛印棋高一着,将禅机参了透彻,如果心思纯正空灵,那么佛与粪又有什么差别呢?佛印简单的应对,就透露出他的过人之处。

    人的心里怎么想,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做出什么样的事来。待人处世的风范正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眼中所见的是牛粪还是仙佛,就全在你的一念之间了。

    佛印和苏东坡,他们两人真正知心、相互了解,明白对方的尺度在何处,懂得点到为止,也就不至于失了分寸,坏了友谊。苏东坡仕途不顺,心中必定有着许多苦闷,也恰巧他有这么些知心好友,与他玩笑竞争,能让他暂时跳脱俗事纷乱,练就豁达的人生观吧。但是,我们能自信自己有佛印和苏东坡这样开得起玩笑的雅量吗?反过来讲,嘲讽和口头上占便宜,真的是朋友相交相处之道吗?

    佛家说:“天下最毒的东西,是咒骂他人的说话。在恶毒的话还未说出口时,毒素已把说话人的心灵荼毒。”逞一时口舌之快,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的效益。你损人家,别人自然会损你,如果没有自信自己能承受得了,还是在出口之前三思。

    尊重别人,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对于我们亲爱的家人与朋友,更是要牢牢守住彼此的这层分际,毕竟,我们最不想伤害的就是我们深爱的人!

    掌握说话的分寸

    东晋时代,清谈流行,贵族们尤其喜欢品评人物。有人问大将军桓温:你觉得某某人怎样

    ?桓温刚要评论,又停下来看了看这个人,然后对他说:“你这个人喜欢传闲话,还是不告诉你为好。”

    桓大将军位高权重,并不怕这个人传闲话,他这样说或许还有告诫的意思,否则,连这句话都不必说,只回答“今天天气哈哈哈……”就够了。

    俗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何必只说三分话呢?细察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而那些老于世故者,却以为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

    孔子也说:“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的吗?彼此关系浅薄,与你深谈,显出你的没有修养;你说的话,若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挚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和不该说的关系,绝不是不诚实,也绝不是狡猾。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他,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是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他,你说三分话,正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有时你的只说三分话,正是你的服务道德。做保密工作的自不必说;做医生的人,普通的病人,或者可以对人提及,对于患花柳病的病人,你是绝对不该对人提及,这是医生的服务道德;做人事工作的人,掌握工作单位所有人的档案,某某何时得升迁,何时受处分,自然了如指掌,但是决不可随便透露,如果口风不严,就可能授人以柄,陷入麻烦;做银行业务的人,业务大概情形,或者可以对人提及,对于存款人的姓名,你是绝对不该对人提及,这是银行人员的服务道德,依此类推,只说三分话的例子还多着呢。

    魏晋时期,有两位特立独行的高人:嵇康和阮籍,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大体相同,可是结果却大不一样。嵇康被司马昭以不守礼教的罪名所杀,阮籍却得以全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前者口无遮拦,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一旦掌权,自然千方百计罗织

    罪名,将他置于死地;而阮籍懂得“口不彰否人物”,虽也放浪不羁,却没人找他的麻烦。其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在暗地里算计你。

    只说该说的话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生下来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

    林肯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使人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请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以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接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原因可能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说该说的,把不该说的那半句留住。

    因此,世界上的麻烦有一半是因为说话不当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说话不当的危害跟愚蠢是一样的。说话不当者未必都是愚蠢的人,但的确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说蠢话和做蠢事,有时是紧密相连的,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件,就是一句蠢话导致蠢事的大悲剧。

    当马加爵在三亚落网后,他杀人的原因终于真相大白。事情的经过是:马加爵和几位同学打牌时,有人说马加爵作弊,然后发生了口角,大家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抖了出来对他冷嘲热讽,比如“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之类。这句话刺激了马加爵,使偏激狭隘的他产生了杀人的念头。据马加爵交代,刚开始时,他只想把“不愿再叫他吃饭的老乡”杀掉

    ,后来因为要杀人灭口,才又杀了其他3人。当他在宿舍处理血迹时,又有一名广西老乡来叫他打牌,当时他曾产生过把此人也杀了灭口的念头,但想到此人对他不错,还打过饭给他吃,才放弃了“再添一条人命”的想法。

    当然,马加爵愤而杀人,可能不止因一次口角这么简单,在平日的相处中,同学们的说话不当,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积怨。可见,不该说的话不要说,话到嘴边要留半句。

    话到嘴边留半句

    尽管说话要求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无须曲里拐弯地云山雾海一番,但在与人交往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把事情搞砸。

    话到嘴边,应该留下哪“半句”呢?

    隐私或秘密不可轻易泄露

    这两样东西,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弱点。对方也许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过就怕他竟然是敌人或受敌人利用。

    偶有一些人,“心底无私天地宽”,敢说就敢做,敢做就敢当,没有什么隐私,也不怕受损,“事无不可对人言”。这种人都是遍体鳞伤的英雄,十个人中大概有九个不敢自认是这种人,也没有“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心理准备,所以话到嘴边,留下这要命的半句是非常有必要的。

    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

    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因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见解都超不过他的见解。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避免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

    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对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

    。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把多余的废话还是得咽回去。你也许有幸挨过一些领导的批评,那些被你认为是有涵养的领导,总是羞答答地说那么一句半句,好像很难为情似的,你这么大的人了,真不方便说你。正因为这样,给你的印象反而特别深刻。

    不发毫无价值的牢骚

    毛泽东同志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牢骚太盛防肠断。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抱怨通常没有价值,只有一种例外: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却不便当面说,想让眼前这个喜欢多嘴饶舌的人带话过去。

    抛弃不着边际的废话

    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的长西家的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那又何必要说?那又何必说太多?

    第二节忌说“你错了”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不会造成任何好的效果,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你错了”这三个字,破坏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固执己见的毛病。

    一个人犯错总是有原因的

    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多数人都具有武断、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等缺点,所以我们很难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

    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正如罗宾森教授在他的《下决心的过程》中所说:“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

    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并非意识不到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比如,有一位先生,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意识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问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这位先生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错误的交易,他辩解说:“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结果,他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当我们不愿承认自己错了时,完全是情绪作用,跟事情本身已经没有关系。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那我们是决不肯接受的。

    既然我们自己是这种习性,那么也可以理解别人也具有同样的习性,不要把所谓“正确”硬塞给他。

    永远不要说对方“你错了”

    说对方错了,等于自显高明。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或者做了一件你认为错误的事,这时,你告诉他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无形中将对方摆在学生的地位,而自居为老师。除非你真的是他的老师,否则他必然不服气。

    即使你真的是他的老师,他同样会存有异议。三百多年以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19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斐尔爵士也说:“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则告诉他的门徒一个圆滑的处世方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对方高明,“你错了”三个字,无疑是在跟人们自尊自大的共同心理作对,且暴露了自己好为人师的优越心理,岂不令人反感?

    宁可认为错的是自己,也不要说对方错!

    有一位汽车代理商,在处理顾客的抱怨时,常常冷酷无情,决不肯承认产品质量与服务的问题是自己这方面的问题,总想证明问题的根源是顾客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结果,他每天陷身于争吵和官司纠纷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坏,生意也急剧减少。后来,他改变了处理办法。当顾客投诉时,他首先说:“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有什么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请你告诉我。”这个办法很快使顾客解除武装,使情绪对抗变成理智协商,于是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如此一来,这位代理商便能轻松处理每一件事情,生意也越来越好。

    当我们说对方错了时,他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许错了时,就绝不会有这样的麻烦。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地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试图证明对方错了,更是大错特错。

    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说“你错了”,不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只要让他听出或看出“你错了”的意思,他就绝不会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只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孔子或柏拉图理论,也改变不了他的成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永远不要这样做:你的确错了,不信我证明给你看。

    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对方错了,都无疑是一种挑战。这样会挑起战端,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的词语。即使你站在真理这一边,用最温和的态度说“你错了”,要改变别人的主意也不容易。所以,你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到“你错了”这三个字。

    有位先生认为自己的演讲稿写得十分到位,得意地读给妻子听。妻子认为这篇演讲稿写得并不出色。但她没有像一般妻子的习惯语气这样说:“你写得太差劲了,都是老生常谈,别人听了一定会打瞌睡的!”

    这位妻子是个再明白不过的人了,她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投给报社的话,肯定算得上是一篇佳作。”换句话说,她在赞美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出它并不适合演讲。丈夫听懂了其中的含义,立即撕碎了精心准备的手稿,并决定重写。

    由此例可知,有效更正他人错误的方法是:委婉地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