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不可不学的经济学32定律 > 32 博弈理论:冲破利益与人性的迷雾
    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创立了博弈论。

    冯·诺依曼认为:策略博弈论是用来发展出一套经济行为理论的恰当工具,经济行为的典型问题是与一些适当的策略博弈的数学概念完全相同的。博弈论是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也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博弈论强调个体理性,强调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博弈论注重人与人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竞争与合作的研究,是分析经济活动中人们经济行为的有力工具。

    我们的生活就是博弈论

    我们的生活就是博弈论。任何的竞争,我们都可以采用博弈论。

    很多人通常会把博弈等同于赌博。博弈和赌博看起来就如同孪生兄弟,但其“基因”却非常不同。对于博弈来说,基因就是收益,风险需要最大限度地规避;赌博的基因则是风险,收益只是目的,赌博需要冒风险,有时甚至要冒最大的风险。博弈和赌博的最大区别在于,博弈可以使你理性地选择风险最小、收益最大,亦即“性价比”最好的决定。

    在一个大学的酒吧里,四个男生正商量着如何去追求一位漂亮女生,旁边一个男生却在喃喃自语:“如果他们四个人全部去追求那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睬。然后他们再去追其他女孩子,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有人愿意当‘次品’。但如果他们先去追其他女生,那么漂亮女生就会感到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会容易得多。”

    在那个男生的眼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这是影片《美丽心灵》中的一个情节。

    爱情、婚姻问题,就像一场游戏、一场竞赛,在这场游戏和竞赛中,男人和女人都想“征服”或“打败”对方。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产生爱的火花的时候,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博弈就开始了。

    但人生的博弈开始得更早。当你出生时,就开始了和自己、和别人的博弈。博弈论原本为游戏理论,这一理论涉及的游戏范围甚广:人际关系的互动、球赛或麻将的出招、股市的投资等等,都可以用博弈论巧妙地解释,可以说,红尘俗世,莫不博弈。博弈论探讨的就是聪明又自利的“局中人”如何采取行动及与对手互动。人生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组成,你我皆在其中竞相争取高分。所以说,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博弈游戏,每一步进退都事关成败。人生就是一场内容丰富的博弈,考试是博弈,事业中的决断是博弈,人生的选择也

    是博弈。在和别人的对决中,你只能使自己的招式没有弊病,尽量完美。但你是无法猜到对手的每一步棋的。人生的命运就是如此,你不知道下一步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但你可以通过制定完美的策略,来应对每一场困境。在博弈中,最重要的是策略的选择。博弈论是通过“玩游戏”而获得的人生竞争知识的理论。如何在游戏中拔得头筹,成为最大的或是最后的赢家,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博弈中,那些微妙的可能性都会导致最终结果的改变。生活中同样如此,生意场中一些无意的言辞也许就会泄露你的机密,在刑侦案件中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也会让刑警洞悉嫌疑人的心理。所谓心理战术无非是检测你的博弈水平。

    研究博弈理论以及其中的各种均衡,是经济学家们的事。但是,把博弈论中的精髓拿来为我所用,争取获得每一次竞争和选择的胜利,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关注的事情。

    智猪理论:做一头聪明的小猪

    到底是选择先发还是后发,在博弈论中,就要先分析形势,按照风险最小、利益最大的原则,把风险留给对手,把获益的机会把握在自己手中,做一头“聪明的小猪”。

    智猪博弈的模型解析如下: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它们在同一个石槽里进食。猪圈的一侧有猪食槽,另一侧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大小猪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吃到3个单位食品的同时也耗费2个单位的成本)。而小猪等待的话,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个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如表32-1所示。

    表32-1智者博弈模型解析

    在智猪博弈模型中,反正受罪的都是大猪,小猪等着就行。智猪博弈模型可以解释为谁占有更多资源,谁就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

    智猪博弈存在的基础,就是双方都无法摆脱共存局面,而且必有一

    方要付出代价换取双方的利益。而一旦有一方的力量足够打破这种平衡,共存的局面便不复存在,智猪博弈的局面也随之被瓦解。

    智猪博弈在社会领域很普遍。在一个股份公司中,股东都承担着监督经理的职能,但是大小股东从监督中获得的收益大小不一样。在监督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从监督中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小股东。因此,小股东往往不会像大股东那样去监督经理人员,而大股东也明确无误地知道,不监督是小股东的优势策略,知道小股东要搭自己的便车,但大股东别无选择。大股东选择监督经理的责任、独自承担监督成本,是在小股东占优选择的前提下必须选择的最优策略。这样一来,从每股的净收益来看,小股东要大于大股东。

    这样的客观事实为那些“小猪”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成长方式,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我们看一下智猪博弈就能明白这一点,小猪的优势策略是坐等大猪去踩踏板,然后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小猪在博弈中拥有后发优势。在博弈中,抢占先机并不总是好事,因为这么做会暴露你的行动,对手可以观察你的选择,作出自己的决定,并且会利用你的选择尽可能占你的便宜。

    到底是选择先发还是后发,在博弈论中,就要先分析形势,按照风险最小、利益最大的原则,把风险留给对手,把获益的机会把握在自己手中,做一只“聪明的小猪”。

    正和博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合作是共赢的必要条件,但前提是合作双方要具备对等的合作条件。

    在白蚁社会中,其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差。蚁后、工蚁、兵蚁、繁殖蚁和蚁卵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它们建造的蚁窝有柱子、拱壁和带有散热片的通风室,这使人类不得不感叹它们的智慧。白蚁的智慧不是来自于单个的白蚁,个体白蚁脑子极小而且十分迟钝,白蚁复杂的社会行为来自于其合作的努力。

    例如,一群工蚁建造一堵墙时,没有任何关于建造这堵墙的蓝图,但它们不断释放化学讯号以协同建造这堵墙,协同使它们创造了很多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说明,在自然界中,虽然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在争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只要坚持团结合作,就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这便是经济学中的正和博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用“猎鹿模型”来解释合作的必要性。

    在古代的一个村庄,有两个猎人。为了

    使问题简化,假设主要猎物只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合力,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就可以共同捕得一只鹿:要是两个猎人各自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捕到鹿的,但可以抓住4只兔子。

    从能够填饱肚子的角度来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个人吃4天;1只鹿如果被抓住将被两个猎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也就是说,对于两位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就成为这样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吃4天;要么合作,每人吃10天。如果一个去抓兔子,另一个去打鹿,则前者收益为4,而后者只能是一无所获,收益为0。

    在这个博弈中,要么两人分别打兔子,每人吃4天;要么大家合作,每人吃饱10天,这就是博弈的两个可能结局,如表32-2所示。

    表32-2猎鹿博弈

    通过比较“猎鹿博弈”,明显的事实是,两人一起去猎鹿的好处比各自猎兔的好处要大得多。猎鹿博弈启示我们,双赢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而且人们可以通过采取各种举措来达成这一局面。

    显然,正和博弈对双方都有好处,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这种双赢的结果是通过合作来达到的,必须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是一种非对抗性博弈。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为了让大家都赢,就是在合作初期,要对对方的合作条件有所评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合作效果。

    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要想赛过诸葛亮,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制度约束的。这里至少有三个必要条件。

    (1)三人是实质性合作的。

    (2)三人的智力结构是互补的,而不是完全同构的。

    (3)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合作动机,即他们一定要超过诸葛亮。

    正是这三点的存在,才有了“赛过诸葛亮”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合作是共赢的必要条件,但前提是合作双方要具备对等的合作条件。

    负和博弈:损人并不利己

    在博弈中,双方的有效合作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合作则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

    在竞争中,双方有可能恶行相向,最终却落得损人不利己的局面。

    下面有个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古时候,有一个木匠,技艺高超,非一般人可比。他制作了一件绝无仅有的杰作──一个跟真人一般大小的木头女孩。木匠叫她“木女”。那木女不但美

    丽可爱,而且还能行走、活动,唯一不足的是不会说话。木匠为此非常得意。

    有一天,来了一位画家,技艺之高无人可比。木匠存心想要试探一下,自己的杰作能否骗过这位画家的眼睛。当夜,木匠请画家在家喝酒。木女除了端酒上菜,一直默不作声地伺候在旁边。夜色已深,木匠借故离去,并吩咐木女好好陪陪画家。

    第二天清晨,木匠来到画家的卧室前。他往里一看,不禁大惊失色,只见画家自缢而死,旁边的木女早已身手俱散,成了一堆木头。木匠内心后悔不已,猜想画家发现木女是假人之后,羞愧至极,感到无颜见人,便自杀了。

    他喊来了当地的官员及众人。验尸官让他先砍断绳索,木匠举刀用力砍去,只听得“当”的一声,刀砍在墙上。大家定睛一看,才知那是一张画而已。众人大哗,木匠顿感无地自容。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就是人际交往中一场不折不扣的“负和博弈”。所谓的负和博弈,就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左传·僖公五年》有“唇亡齿寒”这个故事。

    春秋时,晋国的邻国是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举兵攻打虢国,但要打虢国,晋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于是用美玉和名马做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谏劝虞公不要答应,但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给晋献公借道。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依靠呀!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一定会跟着被灭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虞公不听谏劝。宫之奇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国。这样,晋献公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在相处过程中,由于交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或占有欲,而不能达成相互间的统一,使交际产生冲突和矛盾,结果是交际的双方都从中受到损失。

    在现实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与此类似的“负和博弈”现象。所以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不要总想着战胜对方,而应考虑怎样友好地谈判才能让彼此的损失降到最低。在遇到竞争的时候,一定要动用智慧、冷

    静行事、化干戈为玉帛,避免彼此的恶行冲突,减少双方损失。

    斗鸡博弈:狭路相逢勇者胜

    斗鸡博弈最好的结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不是不采取措施,而是说应该巧妙营造声势,让对手处于不利的地位,那么自然你就是胜者。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驴子和驴夫”的故事。

    驴夫赶着驴子上路,但驴子逐渐偏离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当驴子靠近悬崖边时,驴夫抓住驴子的尾巴,想把它拉回来。可驴子拼命挣扎,驴夫抓不住,驴子从山崖上滑下去了。驴夫无可奈何地说:“你胜利了!”

    其实驴子和驴夫之间展开的正是一场斗鸡博弈。斗鸡博弈的模型具体如下。

    两只实力相当的斗鸡狭路相逢,每只斗鸡都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斗鸡甲退下来,而斗鸡乙没有退下来,那么乙获得胜利,甲就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甲没退下来,而乙退下来,甲则胜利,乙则失败;如果两者都前进,则两败俱伤,见表32-3。

    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是这种追求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表32-3斗鸡博弈的收益矩阵

    上表中的数字的意思是:两者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两者均获得-2的支付;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者获得1的支付,赢得了面子,而后退者获得-1的支付,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获得-1的支付。

    斗鸡博弈的关键是谁进谁退,如果都不愿意后退,往往最后得到的是一种“驴子式的胜利”。

    由此看来,斗鸡博弈描述的是两个强者在对抗冲突的时候,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力争得到最大收益,确保损失最少。但是凡事都要决出输赢胜负,那么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只有一方先撤退,才能使双方获利。特别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如果具有这种以退求进的智慧,提供给对方回旋的余地,就会给自己带来胜利,而且双方都会成为利益的获得者。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毛泽东总结出游击战的指导方针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就是一种“斗鸡博弈”。敌退我不进,会坐失良机;敌进我不退,硬拼也不明智。打得赢不打,是不能敢于胜利的怯懦;而打不赢还不跑,革命的本钱都会赔进去了。

    “斗鸡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自己的行为取决于对方的行为,而且双方都是这样的选择。那么,最后的“纳什均衡”究竟会出现在哪一点?也就是到底是谁进攻,谁撤退呢?这就要看谁使用了“威慑战略”,并更为有效了。

    选择“威慑”的一方要表现出义无反顾、势不可挡的样子,以大无畏的气势震住对方。“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威慑战略”也是平等的,双方都可以采用,若对方表现得比你还勇猛,你就要“识时务者为俊杰”了,与“愣头青”去拼命是不值得的。

    一场血腥战役之后,敌我双方的两个士兵狭路相逢了。他们都已身心疲惫,但双方都勉力对峙,枪口对着枪口,目光对着目光。终于,敌方士兵的信心崩溃了,扑通一下跪地求饶。当战士吃力地夺过对方枪支,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子弹时,他也一下子瘫倒在地,因为他早就弹尽粮绝。

    可见,勇还是不勇,有时并不需要真正的较量,而只需将“勇”的信息传递到对方即可。

    囚徒困境:出卖,还是合作

    如果你能够在作出决策之前与相关方取得最直接的联系,那么一定要选择双赢的策略,这才是长期合作的战略家眼光。

    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假设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三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而坐十年牢好。这是种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

    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总比被判十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没有出现。

    假如他们在接受审问之前有机会见面好好谈清楚,那该有多好,因为彼此一定会同意拒不认罪。不过,接下来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无论如何,那样一个协议都不见得管用。一旦他们被分开,审问开始,每个人内心深处那种企图通过出卖别人而换取一个更好判决的想法就会变得非常强烈。这么一来,他们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判刑的命运,这就是博弈论里经典的囚徒困境的例子,又称之为囚犯的两难选择,如表32-4所示。

    表32-4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所反映的是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一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五年的情况好。但根据以上假设,两人均为理性个人,且只追求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但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其实,破解囚徒困境的解决方法应该在困境本身之外。最重要的条件是,策略必须“友善”,这就是说,不要在对手背叛之前先背叛。然后是要学会宽恕,如果对手不继续背叛,它们会一再退却到合作,这就会使两人同

    时走出困境,实现利益最优化。

    博弈理论活学活用:博弈没有最终的赢家

    小王夫妻近来工作忙,上幼儿园的孩子没人接送,决定找一个保姆。提到要找哪里的保姆时,夫妻俩一致表示要找一个乡下的。理由是乡下人老实,能让人放心。

    为什么大部分乡下人比城里人更淳朴?这是因为大家在一个村子里,世代生活在一起,整日“低头不见抬头见”,家长里短不出半日就能为全村所知道。若做损人利己之事,必招致对方的记恨以及村民的道德谴责。

    城市里的人,一来流动性大,某个人干了坏事,转眼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对方难以对他实施报复;二来更注重隐私,同楼居民“电视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者甚多,若做了不道德之事,也难以受到道德谴责。

    这和博弈有什么关系吗?有。“熟人社会”就是重复博弈,而“陌生人社会”则是一次性博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能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公共汽车上,两个陌生人会为一个座位而争吵,可如果他们相互认识,就会相互谦让。这是因为人们之间是一种“不定次数的重复博弈”。在较长的视野内,人与人交往关系的重复所造成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因此使得自私的主体之间走向合作。事实上,重复博弈更逼真地反映了日常人际关系。

    在重复博弈中,合作的长期性能够纠正人们短期行为的冲动,为以后长期利益计,必须维持好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

    重复博弈同样可以解释很多商业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在车站和旅游景点这些人群流动性比较大的地方,不但商品和服务质量差,而且假货横行,因为商家和顾客没有“下一次”的博弈机会,因为旅客因为质优价廉而再次光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锤子买卖”,不赚白不赚!一次性买卖往往发生在双方以后不再有买卖机会的时候,特点是尽量牟取暴利并且带有欺骗性。而靠“熟客”“回头客”为主要顾客群的厂商,他们一般会通过薄利多销的行为使得双方能继续合作下去,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宰客”。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借用博弈论来解释夫妻之间的一些行为。夫妻之间的博弈不是一次博弈,而是多次博弈。也正是由于夫妻之间博弈的重复性,所以在博弈过程中只要双方还在理智的情况下,谁也不敢动真格地整治对方,只是吓唬吓唬而已。丈夫打妻子,他不敢真正下狠手,而妻子一般也不敢闹得太过分,因为他们都明白,仅为一时出口气而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到头来还得要自己来承担。也正因为这样,夫妻之间都知道:“别看你现在这么凶,其实你并不敢真的把我怎么样。”所以有许多家庭,只要一方挑起事端,另一方就会积极应战,夫妻之间的博弈就时断时续。所谓“争争吵吵,相伴到老”,其实就是对这种博弈情形的形象写照。因为对于夫妻而言,博弈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分手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而是希望能更好地维持合作的稳定性,从而缔结连理,白首偕老。

    在经历多次的博弈之后,会达到一个均衡点——纳什均衡。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个参与者的策略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先改变或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收益将会降低,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因此,在经历了多次的重复博弈后,博弈的双方都不希望这种最优状态发生改变,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博弈的终点。!

    陈立之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希望你也喜欢

    你身边有不少朋友还没看到本章呢,快去给他们剧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