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少表现自己,要学会示弱。做人做事,千万不要高调,相反一定要务求低调。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要学会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人不要过于优秀,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也不要太刚烈,过刚容易折断,历史反复证明,柔弱能胜刚强。要学会运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别人。同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一时间的激情根本就没有办法点燃梦想。强大的人容易招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柔弱能够将这种麻烦降到最低程度。

    做人做事,务求低调

    老狐狸认为,做人做事,务求低调,不要拥有盛名。

    拥有盛名对于一个有才德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相反还会有很多的危险和祸害。当前的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仇富心态,毕竟人心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那些有远见的富裕人群不但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财富,而且还要处世低调,即使很想做善事,也要隐瞒姓名。对于他们来说做善事不是为了取得好的名声,而是出于一种善良的天性。如果他们为了取得好的名声,往往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比如捐了一百万,别人会认为对于他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且,你今年捐了,明年就应该照旧。一个乞丐在路边乞讨,有一个人对他很是同情,每天都给这个乞丐一百块钱,乞丐开始十分感激。后来,每回见到这个人就知道钱来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一个月后,这个人不来了,乞丐对此很生气。又这样过了几个月,乞丐看到了这个人,于是跑过去问他这些天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过来给他钱?这个人说他最近结婚了,经济上有些拮据,所以没有给他钱。乞丐一听,很是生气,大声说道:“好啊!你居然拿我的钱去养老婆?”人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这种依赖的心态,可能他们还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而别人却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富有的人来说,固然可以通过做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心,但是一定不要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否则自己会陷入到一个怪圈当中,倒不如当初就不给。富裕的人应该避免拥有盛名,一个人太富容易招祸,而不是招福。

    有才华的人也要避免拥有盛名。拥有盛名的才子才女们要不断花费大量的时间到无用的事情上去,而且还容易才华枯竭。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左拥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为冷冷清清,他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拥有盛名的人周围往往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事情。他们只有不停

    地应付别人,而且不能怠慢,把自己弄得很是疲惫,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的时间了。很多文学家在出名以后就很少有杰出的作品产生,虽然有他们的思维定型的原因,但他们没有时间去改变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人应该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人能够平静地对待周围的事物。不会太偏激,不会太极端,没有出名时,他能够坐得住;出名了,他也能够静得下来。盛名是不应该背负的,拥有盛名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如意,原因就在于盛名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担。人的处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也还是要下来的,爬得太高,在自己的心态没有平和的情况下,一旦跌落下来,会摔得很重。如果一个人不幸背上了盛名,就应该学会低调。好名声只是自己努力的副产品,如果名声太大或者太注重名声,那么人容易变得爱慕虚荣。不能刻意地把自己装点得过于完美,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拥有盛名的人必然也有缺点,这个缺点往往因为自己的盛名而被掩盖住了。但是如果有一天,光环被打散,缺点就会暴露出来,同时会被无限夸大。人们会说:“真没想到他居然是这样一个人。”又或者说:“他肯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名声是把双刃剑,你用它装点自己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正如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是那种誉满天下的人,而是那种荣誉毁誉都满天下的人。那种誉满天下的人往往会成为人造的神,而荣誉毁誉满天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因此,所有人都说你好,你拥有个好名声,不见得你很伟大,而那种有的人对你崇敬有加,有的人对你恨之入骨,或许你才是个伟大的人。

    老狐狸认为,人如果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就会对盛名避而远之。

    韬光养晦,待时而动

    老狐狸认为,在时势未到的时候,人一定要学会韬光养晦,待时而动。那些很是贫穷的人家要将地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而那些穷人家的女儿也要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这样的话,虽然并没有十分奢华的陈设和美丽的装饰,但是却能透露出一股自然朴实的风雅。其实对于有才的君子来说,绝对不应该为了一时的穷困忧愁或者际遇不佳而自暴自弃。

    人要明白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绝对不是奢华的陈设和美丽的装饰,而是自己的生存根本。一个人要牢牢掌握自己的生存之本,有了它,就不用担心自己将来没有发展。

    人要学会韬光养晦,待时而动。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韬光养晦的故

    事。

    曹操灭掉吕布以后,把刘备也带回了许都。许都朝廷上,曹操极力为刘备邀功。皇上因为他与自己同姓,便问起祖辈。刘备此时当然是说明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皇帝一听更是高兴,叫人粗略查了一下宗族世谱,便认刘备为皇叔。刘备此时的德望无可复加,在他心中自鸣得意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天子则寄望于刘备而令诸侯。以后举大事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不久,许田围猎,曹操过于猖狂,居然挡在皇上面前接受群臣对陛下的称颂。关羽动了杀机,刘备急忙制止。刘备隐隐感觉到有事情会发生。

    果然没有过多少日,董承求见。原来是带衣诏,皇上对曹操忍无可忍,于是想联络忠臣义士铲除曹操。刘备当然加入,毕竟他是皇叔,他始终要站在皇帝这一边。他想过了,站在皇帝这一边,如果皇帝取胜,他以后就能够取代曹操的位置;而站在曹操一边,他可能性命不保,因为曹操生性多疑,而且他与曹操还是有些旧怨的。但是他更要学会保护自己,现在在别人的屋檐下,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只能韬光养晦,他宁可别人说他是懦夫,说他没有大志,也不能不顾自己的性命去强出头,去抢风头。表面风光的人背后不知道受了多少罪。他刘备要留着性命为他日东山再起。于是他就在自己的后园种起菜来。

    关羽、张飞不理解。他没有多说话,因为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不管他们怎么不理解,他们对自己都是忠心耿耿的,这点绝对不用怀疑。不久,曹操便派了一大队人来请刘备过府。刘备还以为是带衣诏的事情泄露了,心里十分惶恐。一见曹操,曹操便冷言对他说:“看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心想这下完了。幸亏曹操随即说:“你在家种菜园不容易吧!”刘备这才放宽了心。曹操就是这种人,生性多疑,喜欢诈人,在平时的言语中这种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幸亏刘备反应有点迟钝,而曹操也把刘备当为上宾,不想让他尴尬。

    曹操邀刘备过府是请他喝酒的。曹操很久没有见过刘备了,探子回报说刘备在家种菜园,他不信。世人都说刘备是何等英雄,怎么会甘于去种菜园呢?正好府中梅子青青,于是决定以青梅煮酒来请刘备过府一聚。刘备得知原来是喝酒,心便宽了许多。

    曹操想了想,没有多少话题可说,总不能老提人家吕布吧,吕布都已经是陈年往事了,不提也罢,而且提到吕布会让刘备想起徐州,好不容易他自甘堕落在家种菜园,让他想起徐州来干什么?于是就决定和刘备论一下天下英雄,也正好借这个

    机会看一下刘备是否真的沦落为种园人?

    于是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是英雄?刘备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自然是不会指自己的。在这个时候只有那些逞口舌之利的人才会指自己是英雄。于是他说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等,凡是他叫得上名字,而且有一点气候的诸侯他都叫了一个遍。但他漏了两个人,一个是马腾,因为马腾是和他一起奉带衣诏的,他需要保护他的安全,因为他知道他所说出来的英雄都是曹操要铲除的对象;一个是自己,他是故意漏掉的,曹操论英雄,无非就是问刘备你看谁以后会是我最强的对手,因为以曹操的性格和今天的实力,他已经肯定自己是英雄了,既然他已经认定自己是英雄,而且是天下英雄,他自然不会允许其他英雄的存在。所以刘备绝对不可能说到自己,然而他心中有些不安,他隐隐感觉到曹操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用意在于说试探自己的抱负。

    果然曹操将他所说的那些人都否定了,他们都不算英雄。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抱负,吓坏了,筷子掉到了地上。正好这个时候有一个响雷打过,掩饰了他慌张的神情。曹操看了一眼刘备,很是不解。刘备慌忙解释说自己怕打雷。曹操没有多想,随口很轻蔑地说:“大丈夫会怕打雷吗?”刘备谢天谢地,果然让曹操消除了对自己的疑虑。曹操像吞了只死苍蝇一样,对自己认定刘备是英雄感到好笑,这种人连打雷都害怕,怎么可能是英雄呢?真是好笑。世人对他的评价太高了,太虚了,他连刘表都不如。

    刘备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怕打雷,而是不想让曹操知道刘备有野心,因为刘备知道如果自己有野心,曹操会害怕的。曹操认为刘备怕打雷无所谓,只要能够保住性命就行。其实是英雄也罢,不是英雄也罢,在任何时候,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求得自身的安全,如果自己性命都丢了,还谈什么英雄,还平什么天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表现出自己有多聪明,有多能干,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喜欢我们的聪明和能干。这种时候,我们要善于保护自己,保全自己的实力。否则过于表现,别人会认为自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相反,只要还有实力,就一定能够有出头的一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老狐狸认为,人在社会中生存,如果不能做到韬光养晦,保全自己的话,很多时候想做一番大事情都很难。

    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

    老狐狸认为,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

    人们要学会运用人生的智慧去生存,其实要保证自己生存的最好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不要表现得过于优秀,一条是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在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故事都对个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有演绎,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的话,“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显示得过于聪明,即便是很优秀,也希望他能够收敛光芒,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遭遇灾祸,做到很高的位置。

    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为大将,统帅全国所有的兵力。但是王翦大军出发没有多远,他就命令人回去找秦王嬴政讨封赏。部将们疑惑不解。王翦解释说,现在他率领的是秦国所有的兵力,秦王很难放心,如果秦王不放心,这场仗就很难打赢。向秦王讨封赏,秦王就会以为他是个有得失心的人,自然不会拿全国军队反戈一击,这样才能平定楚国。像王翦这样的大将遇到秦王嬴政这样雄才伟略的国君时,都不免要装作糊涂,可见要取得国君的信任有多难。当时朝廷中一定有人妒忌王翦,怕他得胜归来位置远远高于自己,必然会向秦王进谗言。这种情况下,如果王翦只是一味地以军事为重,不懂得周旋之道,可能就真的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过于优秀的人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而有嫉妒心的人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的。更何况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优点越突出,缺点也往往越突出。因此人们不要过于优秀。

    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不能合群,因为大家不愿意和过于优秀聪明的人在一起,他们没有一种欣赏的眼光,而且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会很孤单。试想,如果别人与你相比处处不如你,他自然不愿意和你站在一起。这还没有算那些有嫉妒心的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惊人的。

    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而要求一旦没有达到,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进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一个人记忆能力特别强,他能够背诵圆周率后面30位的数字。有了30位,人们自然期待他能背出300位。他果然没有辜负众望,背出了300位。有了300位,大家自然期待能够背出3000位,于是他就拼命地背3000位的圆周率,到最后这个人除了会背圆周率以外什么都不会。尽管他被称为是天才,但是活得很不幸福。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高的目标是活得幸福,而不只是成就事业。当然成就事业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有些人丝毫不考虑自己

    的未来发展,一味地想成为过于优秀的人,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家庭。更何况,过于优秀的人没有多少人喜欢。

    有些道理是再明显不过的,但是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可能人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强者的毁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而对弱者总是无节制地同情。正是这种心态在作怪,就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

    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们会认为如果一个人过分优秀,往往是难于接近的。

    要学会适应环境,既不要表现得太优秀,也不能表现得太过平庸。过于平庸也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得不到认同,原因很可能不在自己,但是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得到认同。

    向更多的人学习。不要太张扬自己,即使自己很有才华,即使誉满天下,也要学会谦虚谨慎。

    拿人的惯常心态来看,如果一个人过于优秀,或者见解十分独特,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或许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听多了,总是老生常谈,就会觉得啰啰嗦嗦。因此,在该表现自己的时候适当表现一下,得到赞扬后更要谨慎躬行,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优秀的人,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是疏远,也不是嫉妒,更不是崇拜。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任何崇拜到最后都会迷失自己。当大家对过于优秀的人发起群攻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态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群体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是一种精英教育,那么他很容易将那些有非凡成就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以后要成为那样的人。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千万不要将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为能力非凡,谁也不是救世主,谁也不能在为难的时候一个人支撑起庞大的局面。所以在社会中生存要学会务实,要学会见机行事,而不要被一些迂腐的道德束缚住手脚。

    老狐狸认为,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就不要显得格外突出。

    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老狐狸认为,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做人不要太刚,太刚容易让亲近自己的人受伤。光芒夺目的太阳周围是没有星星在闪烁的。历史上,有很多人由于过刚,而让周围的人受到很大的伤害。

    马超是为人过刚的典型例子。作为三国中的骁将,他联合韩遂一起对曹操发动进

    攻,而且节节胜利。而曹操则利用马超过刚的弱点,用反间计来离间马超对韩遂的信任。马超过刚,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却听信了谗言,逼迫韩遂投降了曹操,使马超军队大败。后来马超又被杨阜算计,被屠了宗族。这都和马超为人过刚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刚,自然也会伤害周围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后,让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于是拿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造反”。朱棣十分愤怒,对方孝孺说:“难道你不怕我诛杀你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说:“你诛杀我十族我都不怕!”于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师生算作第十族一并诛杀。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气,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师生却死得实在是太冤枉。

    相对而言,五代十国的冯道做人就不那么刚烈,而是韧性很强。他的经历比较离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但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相反他最后活了七十三岁,与孔子同寿。冯道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分有名望,他并没有像那些乱世诸侯一样揭竿而起,而是当了一辈子官。他当官不说,而且在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六个政权中当官,在相位上近三十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后被封为瀛王。

    冯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评价不同,比如欧阳修说他不知道礼义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中最奸诈的;而苏轼却说他是佛,李贽把他归为圣人。这些有争议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管,关键问题是冯道在乱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刚不仅会让自己受伤,而且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太刚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很多事情认为自己办不到,即使丢掉自己现在的一切,也办不到。让他说别人一句好话,他做不到;让他揽上一个别人犯的错误,他做不到,他认为谁犯的错,谁就应该承担责任。这种人太刚,不能灵活机动,做人不够聪明圆滑。

    冯道不是一个过分讲原则的人,他比较务实,怎样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比如他并没有立石重睿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贵。后世有人以这件事情为由来说明冯道这个人圆滑,是个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贯做法,无论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先皇嘱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辅助。如果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组织抵抗,实在无法抵抗就要死节,而绝对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势力不

    造反,大臣就要尽心辅助幼主,即使幼主是个昏君,只要自己尽心,也可以被称为忠臣。到幼主长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权,但在这个时候交权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后世会把忠心辅助幼主的过程叫做奸臣当道。与其惹出这么多麻烦,倒不如像冯道一样务实,去迎立长君。

    老狐狸认为,人要学会变通,在变通中实现既定的目标。

    对人不要太强势

    老狐狸认为,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人都不要太强势,要学会温柔。然而,很多人得势的时候很强势,对人很苛刻,结果事情往往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商鞅原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商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很贤能,准备向魏王推荐。这个时候正赶上公叔座得了重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魏王问他:“如果你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如果大王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能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魏惠王听了以后无言。不久公叔座病死,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下令格杀他。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去了秦国。他求见孝公,跟孝公讲了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孝公很是高兴,决定重用商鞅。

    孝公任用商鞅以后,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这时商鞅对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很难有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况且那些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经常被世俗非议;那些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普通人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而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法;只要能够对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表示认同,便大胆任用商鞅推行变法。

    商鞅推行变法之前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因此没有人敢动。商鞅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结果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商鞅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商鞅立即颁布了新法。

    新法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好的人数不胜数。恰好在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

    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有人触犯它。”于是决定依新法处罚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是不能施以刑罚的,于是商鞅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秦国百姓知道这件事情后,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以后,秦国逐渐富强了起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都非常高兴。甚至当初那些说新法不好的百姓又有来说法令好的,商鞅认为这些人都是在扰乱教化,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虽然使得秦国日益富强起来,但是却招来了很多皇亲国戚的怨恨。赵良去见商鞅。商鞅要和他交个朋友,赵良拒绝了。商鞅认为自己可以和五羖大夫比比功劳,然而赵良却说:“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去投奔,但由于当时没有路费,于是他把自己卖给了秦国人,给人家喂牛。过了整整一年,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把他提拔起来,让他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人对此没有谁不满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拥立晋国国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内更是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施德政于诸侯,四方民族都来朝见。由余听到这种情形,便前来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不辞辛劳,能够忍受酷暑严寒,走遍国中,从来不用随从的车辆,也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载于史册,藏于府库,他的德行有来教育后代。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这才是五羖大夫的德行。而您得以见秦王,靠的是秦王宠臣的推荐介绍,这就说不上什么名声。您当了秦国国相以后,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您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都是在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凭靠施德的昌盛,凭靠武力的灭亡。您现在的处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随时都有消亡的危险。”赵良劝商鞅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还给秦国,自己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同时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人,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只有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但商鞅没有听从劝告。

    几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鞅逃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但旅店的主人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店主要连带判罪。”商鞅这个时候才叹息道:“没有想到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于是逃往魏国,魏国也怨恨商鞅曾经欺骗魏国公子,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