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影响力法则大全集 > 第5章 从众心理:让别人追随你左右
    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

    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也称“羊群效应”。羊群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只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他地方还有更好的青草。所以“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是人们“从众心理”的形象刻画。从众心理是人们最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受到大多数人趋向的影响,就像上面那个例子。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多、太多。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卖菜的地方本来没有人买菜,当你走过去挑菜准备买的时候就会有人跟着过来挑,一会儿人就聚满了。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10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你可以做个试验:当你站在大街上抬头往天上看,立刻会有第二个人站在你的旁边抬头往天上看,接着就是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一会儿就会有一大帮人跟着你往天上看,其实天上除了云彩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从众。个人很容易受到人群行为的操纵,让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少数服从多数,一般是不会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从”。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人们的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精明的商人就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来操纵他们,例如商业广告就是把自己的商品炒热

    ,使人们的认识趋同,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有时候也是人为的宣传、渲染,我们称之为热炒。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致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从本文开头的例子吸取的经验是:多一些独立思考,少一些盲从,可以避免上当受骗。当然,政治团体、优秀的团队、模范等也是利用标杆的作用令大家效仿,让大家始终走在正确的队伍里,取得大家共同的目标,实现个人与大家相同的价值。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从众呢?一般来说,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这要追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所以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其次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在处理事情时,就要注意人们的这种心理,遇事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操纵别人。

    利用从众心理说服别人

    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说服别人时,总想极力扳倒那个要被说服,大有使其趋同于自己的嫌疑,殊不知这种说服方法简直就是一场“思想暴力”活动。其实,

    说白了这种大多数人使用的方法可以被归结为“强硬说服”,其结果是常常适得其反。相应的,有“硬”则有“软”,所以在这里我们就重点讲讲“软性说服”——即“想说服别人,扣上‘多数人’的帽子”,如果使用得当,效果极佳。在试图说服他人时,可以巧妙利用人的这种心理,以达到说服的目的。方先生和妻子结婚三年了,有了一些积蓄。妻子想买一套更大的房子,而方先生担心还贷压力,一直不愿买房。于是,妻子试图说服丈夫。妻子:“听说隔壁汪先生买了新房,是一座小型花园别墅,楼上楼下,总共好像有两百多个平方米。真好啊!还听说楼上的小高和小林都买房子了,唉,真是让人羡慕。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和他们一样呢?”方先生:“是吗?小高和小林也买房子了?真是年轻有为啊!唉,我们也不能在这里待上一辈子,可是贷款购房利息又高得惊人。”妻子:“小高比你还小好几岁呢。为什么人家能还贷,我们就不行呢?目前贷款购房的人比比皆是,况且我们家也还负担得起。试试看嘛!不如这个星期我们去看看。现在正是促销那种花园别墅的时候呢。买不买是另一回事,看看也不错!”于是星期天一到,夫妇俩就去参观正在出售的房子。妻子:“这地方真好啊!环境好,又安静,孩子上学也近,而且房价也是我们负担得起的。一切都那么令人满意,不如我们干脆登记一户吧!”

    方先生:“嗯,是的!的确不错。我们应该负担得起。就这么决定吧!”这句话正中妻子的下怀。其实,她已经察觉到丈夫的决心在动摇,于是稍加敲击,便得到了令她满意的答案。买房子不是一件小事,其实方先生夫妇已经就此问题讨论过好几回了。为什么这一次妻子能够如愿以偿呢?原因就是,她开始懂得利用丈夫的“同调”心理。她先举出邻居汪先生的例子,继而运用“楼上小高和小林都买房子了”、“大家都不惜贷款购屋”等一连串话语来激发丈夫的追随“买房”的潮流。一般来说,人们在受到这类刺激后就很容易变得没主见,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同调行动”的心理在起作用。当百货公司或超级市场举行特价拍卖时,可看到一大堆的家庭主妇一拥而上,争先抢购拍卖品。其实,这些家庭主妇并非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这些拍卖品的价格也不见得便宜,她们很多都是抱着“别人那样做,所以我也要那样做”的心理。这就是大量的商人为了利用“同调行动”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惜花大量本钱雇用各种“托儿”的真实原因。

    避免独断独行,不做团队的“异

    类”

    团队协作是一大机器,员工就好比每个零件,只有各个零件凝聚成一股力量,这台机器才可能正常运转。这也是同事之间应该遵循的一种工作精神或职业操守。其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企业因为内部人事斗争,不仅企业本身“伤了元气”,对整个社会舆论也产生不良影响。员工作为企业个体,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很好的融入集体,而这种协调和统一很大程度上建立于人的协调和统一。所以,无论自己处于什么职位,首先需要与同事多沟通,因为你个人的视野和经验毕竟有限,避免“独断独行”的印象。况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这种沟通协调也是必需的。不要脱离团队独断独行,有问题应该开诚布公,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提倡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群策群力,求同存异。事实上,每个团队的成员大都对自己的实力非常认可,所以时常会发生某些人背离团队的决策,甚至导致各种问题。1998年,欧倍德德国总部宣布进军中国建材零售市场,与众多的跨国零售巨头一样,最初也是以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名字进入。欧倍德总部一直强调的是标榜团队决策的海狸鼠文化。“当第一只海狸鼠衔着树枝放入巢穴后,第二只也如法炮制,绝不会怀疑第一只放的位置是否正确和稳定。它们之间的默契充分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而且它们也不必担心别的海狸鼠偷懒睡觉,彼此非常信任,并且都按照既定目标准时完成工作。在OBI欧倍德的团队里,他们同样采用海狸鼠的方式来培养默契,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以既定目标准时完成任务。”经过两年多的前期调研和筹备,2000年,欧倍德中国的第一家店面在无锡开业。但创业初期的欧倍德中国团队,逐渐背离了欧倍德集体决策的总部文化,形成了事实上的“一只可以发号施令的海狸鼠”。作为欧倍德中国的“开国元勋”,从欧倍德管理咨询开始到2000年第一家无锡店正式开业,直到后来欧倍德提出的“十年百店计划”中国市场发展战略、与海尔成立欧海家具合资公司等,几乎所有的重大战略决策,欧倍德中国总裁李凤江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李凤江进入欧倍德全球最高决策机构,成为7位执委会成员之一,并成为跨国公司中职位最高的中国本土经理人之一,一度风光无限。但是,他脱离欧倍德集体决策的总部文化,却使得公司慢慢偏离了航道,直到李凤江辞职。决策者独断独行的做法,给整个公司,整个团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身为室内设计师的晓蔚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晓蔚是位室内设计师,在

    北京一家很有名的家居设计公司工作,由于她对建筑的兴趣,对家具摆设的独到眼光,和巧妙运用空间的能力,使得她相当受欢迎。在这行做了三年多后,她渐渐发展出其他的兴趣来。她认为自己艺术的天赋逐步显露出来,其中她最感兴趣的,是装潢所用的织品——家具和壁毯所用的质料和织法,“只要用对了,整个房间就会变得很有味道,也会很雅致。”她觉得这种兴趣并不脱离本行,研究一下也无妨。不过,由于太过沉迷于织品设计,她反而忽略了室内设计的工作。尽管晓蔚在大公司工作,团队里的其他设计师都提醒她要注意自己的本职,然而她自己却认为这件事只是她工作范围的延伸罢了。为了要深入了解这些织品的制造,她还自费到织品的生产厂家考察。然而,织品的学问却大得很,了解一些不同的织品质料结构,只是入门而已,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习、要了解,例如对纱的特性也要知道。32岁的晓蔚发现自己所画的和所想象的,与实际的织品并不相同,但她很有毅力,投入很多精力。虽然她仍在从事原来的室内设计工作,但她所投入的心思已经远不如前。公司的同事甚至上司多次提醒她,公司主要方向是进行室内设计和装潢,并不准备涉足装潢用品设计,她却坚持独断独行,认为这样可以给自己,给公司带来新的天地,甚至私下找工厂生产她设计的织品。然而事与愿违,织品设计并不像她所想的那么简单,她还得知道流行的趋向、大众的口味、市场所需要的质和量,以及合理的价格等等。虽然技工能制造出完全符合她设计的成品,但却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喜爱,销售经理反复地告诉她,“没有人能把这种垃圾卖出去!”虽然织品生产的耗费由她自己承担,但她室内设计的工作也出了问题,几个客户找她的时候找不到,而她对这份工作的漠不关心,也使他们气愤填膺,她的口碑越来越糟,人人都知道她不可靠,没有人愿意再请她设计。甚至影响到了公司的口碑,害得公司客户量下滑,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最后,虽然她在室内设计上有不可多得的才华,老板也必须把她这种不考虑团队目标,固执己见,独断独行的人请出公司。在一个团队中,个人没有做到与团队一致,就会影响到整个集体。而个人的决策又常常会因为考虑不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不论你是决策制定者之一,还是仅仅是团队中的一分子,跟随团队的步伐,不被独断行为所操纵,才能保证最大的团队效益,与队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坚持自我,不要被众人所影响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是英国格兰文森小城的一家杂货

    店主。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5岁生日那天,父亲把她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记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啊。这就是爸爸赠给你的人生箴言,就是爸爸给你的最重要的生日礼物,它比那些漂亮衣服和玩具对你有用得多了!”从此,罗伯茨有意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坚强独立的孩子,下定决心要塑造她“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有了父亲这样一个“人生导师”,玛格丽特坚实地成长着。罗伯茨其实并不穷,但是家里生活却很清淡艰苦,没有洗澡间、自来热水和室内厕所,更没有值钱的东西,玛格丽特有一阵子迷上了电影和戏剧,她几乎每周都去一次电影院或剧院,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天当她的零用钱不够而向父亲“借”的时候,父亲坚决地拒绝了。因为父亲特意要为女儿营造一种节俭朴素、拼搏向上的氛围。从小父亲就要求她帮忙做家务,10岁时就在杂货店站柜台。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借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后来玛格丽特入学后,她才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劳动、学习和做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和多彩。他们一起在街上游玩,可以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他们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么诱人。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痒痒的,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罗伯茨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见孩子不说话,罗伯茨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格丽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再也不吱声了。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罗伯茨经常这样教育女儿,要她拥有自己的主见和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正是罗伯茨对女儿独立人格的目标明确、悉心全面的培养,才使撒切尔夫人从一个普

    通的女孩

    最终成为一位连任三届的英国首相、执政十二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时候

    多数人所做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跟着大多数人的步伐往前走可能是最安全的

    但是盲目的从众会操纵你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失去自己前进的方向

    ?)

    给你带来诸多不利影响。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个性这个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被棒打的

    尤其是那个年代

    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

    要争当“三好学生”

    一旦我们有一点“不务正业”

    搞个航模或者学习个特长

    都被立刻纠正或者叫停

    因为那个时候大众的评判标准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

    其他一概不管;但是当进入新世纪年以后

    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

    因为大家都在学

    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

    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

    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

    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

    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

    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

    结果想弄些个性

    却什么也不精。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

    造成的个性消失

    不仅对过去发挥作用

    对现在也在发挥作用

    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2.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

    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

    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

    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

    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

    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

    也就无所顾忌了;大家都在好好地排队买火车票

    突然有两个人不自觉地在加塞儿

    当时估计还很气愤内心谴责那两个人呢

    但是发现第三个、第四个也加塞了

    到第五个时终于绷不住了

    也无所顾忌地加入到加塞儿的行列;还有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

    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

    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和社会现象。3.从众的心理因为群体的共同行为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

    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少数服从多数”

    是我们在选举或者决策中经常会遇到的方式

    从课堂上的发言到开会时的表决

    从思维的定式到惧怕风险的承担

    无一例外的都是从众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是因为怕出风头、有的是因为要明哲保身

    有的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

    让我们的社会创新丢掉了不少。从众不是一无是处

    在很多榜样的树立、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等方面也起到过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提倡创新的时代、鼓励个性飞扬的年代

    我们不要被从众心理所影响

    要有坚定的主见

    保持思想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