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悟破习大全集 > 第二十三章 习会用(上)
    学不必博,要之有用。

    ——罗大经

    一、学以致用

    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是知与行的距离!人们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了许多事物的理论原因及相关的操作知识方法。但是,学进去和用出来是两回事,很多人说某某事知道了、某某操作过程了解了、某些理论明白了,仅此而已,但没行动,往往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有实际运用到现实中去,这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了。学以致用方为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学什么很重要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但是其中很多人却很盲目,学习没有目标、没有选择、更没有方向,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结果什么真本事都没有学到,白白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1.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持续竞争力就是他坚持不懈的学习力。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无地不在学习,随时随地都有可以学习的契机与素材。

    学习的方法非常多,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除了学校的书本学习之外,从生活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每天抽时间多读书。现在世界上,平均每5分钟就会有一项新的发明,每一个月出版130000种不同的新书,一年下来有多么庞大的出版量。我们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及时补充信息,就会真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论读书、读杂志、读网络上的信息,各种不同的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信息补充都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利用周末时间多上课。如果你还是在校学生,就要努力把学校里的课本都弄懂,通过你的专业和知识领域服务社会。如果你已进入社会,就要经常参加教育训练机构、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等团体组织所举办的各种学习性课程和活动。你要知道,来这种讲台演讲和教授课程的人,表面上一场演讲只有一两个小时的内容,可这些却是他们从过去二三十年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整理和萃取出来的智慧精华。在学习活动中,你可以当场取得你提出问题的答案。这是互动性最强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这是一个靠学习能力决定高低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胜出。无论你在学校受过多少教育,不管你是否出身于贫贱的家庭背景,只要你能够学习,都有机会独占鳌头、前瞻趋势。所以,你必须把你所学会的东西不断地分享,你分享知识的速度越快,分享知识的人数越多,你能带给别人的影响也越大,你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当你离开学校门的那一天,千万别以为拿着一张文凭就可以过一辈子了。当一个北大的学生离开校园,就意味着他在学校学的90%的知识在社会中是等于0的,只有10%的知识才会引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看来,只有一辈子都多读书、多上课、多整合、多运用、多检讨自己,才能永远拥有更强的个人竞争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学习要有目的性

    学习这种事,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别看有不少人天天在学习,上课听讲,下课阅读,要说收获呢,好像也有点,但具体有什么收获,或说收获有多大,往往又说不上来。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见过一个陌生人,过后让我们说说这个人长的怎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我们大致都能说上个一二。但是如果要问他戴没戴手表,是大耳还是小耳,那就很难说得清楚。这是因为在见面观察的时候,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观察目的,或者说目的性不强,所以事后也就不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

    有位高中生,语文成绩老是上不去。他每天都花不少时间阅读课文和各种作文选。阅读时他也觉得别人的文章写得很不错,但是,别人的东西终归是别人的,并没有转变成他自己的。他的问题极有可能出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上。

    学习时,应该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如同练习跳高,如果我们没有设置合适高度的横杆,毫无目的地随意跳,就不会产生积极性,也不会有技术上的反馈,更不能体验到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学习时若无具体明确的目标,其结果与跳高无横杆高度是一样的。

    设立学习目的,还应遵循合理具体的原则。如想要提高工作能力,就应该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想提高社交能力,就要多学习人际交往的规律的方法;要想成为理财高手,就要多学习理财方面的知识……

    梁启超曾说,“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凸出来。读一遍,注意一个注意点;读第二遍,另换一个注意点。这是最粗的方法,其实也是最好的方法。几遍之后,就可以有几个注意点,而且毫不吃力。”

    写作文也是这样,不管怎样构思,不管使用什么材料,都要围绕着主题,围绕着中心思想而展开。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学习才是成功的,才是有效的。

    3.学习要有选择性

    曾经在一个网站上看了温家宝总理与网友的对话。

    温总理在和网友交流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网友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温总理的关注,并对这个问题和网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一个网友问到关于读书的问题,他问总理:“总理听说您是出自教育世家,经常能听到总理在说话的时候用到文言文,时常能够引用古人的话,请问总理对读书有什么心得?您是怎么读好书的?”温总理笑道:“对于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另外对于专业的不同,关注的范围也不同,怎么去选择性的去看书,我自己的观点是能够对于自己有震撼的书,能够给自己带来重大启发而一辈子受益的书就是好书,才是值得学习的书。一个人走到浩瀚如海的图书馆,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各样的书籍,对于个人而言,一个人想把各种各样的书看完是肯定做不到的,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选择看书时候,如果选择了一本不利于自己的人生和专业的书显然是耽误了去看一本有意义的书的时间。”

    在听到温总理这段话的时候,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了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看书要有选择,学习也同样要有选择。选择学习什么内容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样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和职业命运,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下技术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趋势,有时候一句话或者一本书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职业生涯。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选择学习就是选择成功。

    悟之道: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一刻不能停下。但是,我们也要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应该学些什么东西、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去学,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更快成功。

    (二)以什么方式去学

    现在,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学习途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书籍、网络、课堂、聊天学习,还可以通过实践、前辈、同行学习。只有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1.模仿是学习的捷径

    独特并不是独一无二,而更多的是一种综合、一种借鉴。

    很多人问成功有捷径吗?如果你认为捷径就是一步登天,这样的捷径当然是不可能有的。其实真正的捷径就是少走弯路,少走弯路就是捷径。

    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节目有一次邀请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做讲座,给我们启发很大。

    林毅夫是一位富有传

    奇色彩的经济学家。他曾是国民党军队的连长,后来只身偷渡从金门游泳到厦门,后来考上了北大,又去了美国哈佛考取了博士学位,当时是我们国家经济智囊团的成员。

    当我们在大力提倡民族创新精神时,林毅夫却认为现阶段中国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模仿。因为创新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因为是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因此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模仿是将别人成功的经验直接拿来,省力、省钱,又不会走弯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不也证明了模仿的优越性吗?美国为什么提倡创新,因为它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无处模仿。中国的捷径就是模仿,将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模仿来用。

    善于学习是一种能力,是人生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其实人生成功也是这个道理,善于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模仿,要学会模仿。

    有这样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原来在广州给一个书商打工,负责给沃尔玛超市配送货。老板总是要将具体的事交给员工做,因此他熟悉了全套的程序。当听说沃尔玛超市要在福州开店时,他就辞工回家,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当沃尔玛超市开业后,因为他熟悉配送货,因此成了沃尔玛超市的配书商。不久又有一系列超市开张,因为他有为沃尔玛超市配货的经验,因此也理所当然地取得了这些超市的配货资格,于是他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了。

    这就是懂得学习和模仿的效果。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薪资应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要为成功的人工作,为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效力,并从中学习经验,然后拷贝这种成功,这就是捷径。

    模仿不是要你简单地照搬,模仿是一种综合,是一种扬弃。没有模仿,哪来创新?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发现,只有找到,因为你发现的东西早已存在那里,你只不过是找到它罢了。”大清著名的学者纪晓岚,他从不写书,只是编书,他认为所有的思想古人都已有了,自己只要整理汇编出来就行了。

    自己学习别人的,但最终却是为了变成自己的。这就好像阳光照耀着树木,但是树木还是以树木的方式生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

    2.谦虚才能学得更多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百川之所以都汇流于大海,因为大海处在最低的地方。

    什么叫虚怀若谷?装满了水的杯子,再往里面倒水是倒不进去的,你只有始终保持一种空杯子的状况,才能吸纳更多的水。

    一

    些五六十岁的总裁级的人物非常好学。因为他们经历丰富,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进步,所以他们才真的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尊重知识,这也正是他们能成功的原因。而且作为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还能放下身份来学习,这本身就表现了一种做人的品格。反而很多年轻人,感觉向别人学习、向别人请教很没面子。谦虚是一种美德,不耻下问或者喜欢请教别人也是一种美德,这并没有什么难为情的。聪明人就是最爱学习,也最会学习的人,请教别人其实比看书的学习效果更好。要不,为什么我们读书时有了教材,还需要教师呢?

    要记住谦虚才能学习得更多。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做人要保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小李记得自己读大学时,教高等数学的老师讲了一道例题后,就布置了书后面的一道作业题,他们几个同学做了半天也做不出来,就去问那个老师。结果那个老师劈头盖脸就把他们骂了一顿,说:“上课讲的例题不是一样的吗?你们怎么不认真听呢?”然后很生气地就开始讲那道题,但讲着、讲着,他自己也做不下去了,就说:“我还有事,明天再给你们讲”。

    其实那道题看起来与例题很像,但做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结果到了第二天,那个老师看见问问题的几个同学就想躲,估计他一直没做出来。因为大学生是不轻易问老师的,是他们去图书馆查过很多资料都没做到,才问老师的。

    这件事让小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不要好为人师。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说“不”和说“是”的自由。幼年时我们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渐渐长大后,为了显示我们的独立和存在,我们开始有了反叛情绪,开始对父母说“不”;甚至有些时候根本不需要说“不”,我们也会说“不”;还有些时候我们心里很想说“是”,但我们宁愿说“不”。如果父母坚持要我们把头发剪短,我们会故意留长发;反之,如果父母要我们把头发留长,我们就会剪个短发。

    到了成年后,我们就更喜欢说“不”了。人不需要多少聪明才智就可以说“是”,因为当你说“是”的时候,没有人会问你什么?因为你既然都已经说“是”的,又何必解释和争论呢?但是当你说“不”的时候,别人一定会问你“为什么?”“不”表现了你的聪明,显得你不盲从,给你自由的感觉。

    在生命中,说“不”的

    机会比说“是”的机会多,但说“不”的聪明只是在卖弄自己,唯有说“是”才有和谐,才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益处。别人有一百个缺点你没看到,没有损失,但有一个优点你没学到,那就是你的损失。学会说“是”才是人生中的大聪明。

    说“不”的自由是非常幼稚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都陷在“不”里面,成为一个永远都是在说“不”的人,那就代表他已经停止了成长。人要学会说“是”,不仅孩子要学会从父母的话语中找到“是”,我们也要善于从别人的话语中发现“是”,这并不是教我们盲从,这是要我们善于去寻找共同点,去寻找和谐,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人都需要经过一长段时间的学习和成长,才能成熟到既说“是”,却还能保有自由的权利,说“是”而不沦为他人的奴隶。

    一个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简直值得敬佩了。

    3.重复为学习之母

    还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时的情形,我们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说了。还记不记得我们学习文字时的情形,我们不断地重复写了好多遍,久了自然也就会写了。

    九九乘法我们是怎么学会的?背了一遍又一遍。

    英语单词我们又是怎么学会的?方法应该都是一样的方法——重复。

    但长大后一般人都忘记了,总是觉得自己都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再一次学呢?所以大部分的人看过的书都忘了,听过的演讲也都忘了。就算你知道了,还要再一次知道,再一次学习,再一次重复,直到真正变成一种行为,学习才会有效果。

    大部分的学习、看书、听课都无效时,并不要抱怨老师不好,是因为你不愿再一次重复。

    重复能成为习惯。任何新能力、新知识都要化为你的行为才算是有效。这是因为,人们意识到的事情往往真正发挥却不容易,必须进入潜意识后,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动作,成为不必经过思考即可做出的动作行为才能奏效。

    就像学游泳、学开车,一旦学会了,你不必思考即可自然而然做出标准动作。开始学习时,可不是这样!是通过什么过程才会让你进入无意识的动作中呢?没错,是重复。

    有很多人上过销售训练课,老师会要求学员们不断重复。他们一旦重复得足够多次之后,在顾客面前他们也会自然按照课程中所教的去表现给顾客看,这项新技巧也就成为他的了。

    也有很多人上完课程培训后,没有按照要求

    一再重复,他在销售产品时依旧使用他的老方法,无法照老师教的去做。这些新的推销技巧当然也还是老师的,因为他们又还给老师了,真是太不值了!

    重复是学习之母。所有的学习都是一样的过程,去重复吧!

    悟之道: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谦虚的态度不可少,加上可行的方法,一定能学有所成。

    (三)学以致用是归宿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整合所学的信息,将学到的知识按照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需要,归纳成几类不同的信息。把所学到的东西,真正整合运用到自己工作的专业或技巧上。学完了要多去运用。学问是学了以后要去问,光是学问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当我们把成功人士的精彩分享与我们专业知识整合后加以运用,我们才能真正地让这些知识变成可以活用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益。

    1.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我们要培养起在实践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实践的习惯,因为和读书学习同样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是实践。

    英国16~17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培根,不单纯是个学者,他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的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的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学习观念需要实践来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摸索和证明;书本学到的知识最终需要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

    X射线的发明者伦琴指出:“实验是能使我们揭开自然界奥秘的最有力最可靠的手段,也是判断假说应当保留还是

    放弃的最后鉴定。”诺贝尔得主丁肇中也说过:“一个理论无论它多么高明合乎逻辑,若无法由实验加以印证,终究是毫无意义的。实验与理论交互影响的结果,必然促进科学的进步。”

    2.亲身体验后方能信书

    要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就要养成“亲口尝一尝梨子滋味”的习惯,要亲身参与观察,而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就轻易下结论。

    在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生活的时代,一般知识分子都谨守“书斋讲学,面壁读书”的传统。而徐霞客一生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不追求功名利禄,其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学研究事业。他22岁就开始了艰苦的旅行探险生活,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为止,30多年中,不避艰险,考察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16个省。所到之处,对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都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用日记的体裁,把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了详细的科学记录,写成《徐霞客游记》,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徐霞客不仅具有不避艰险、不辞劳苦的求实精神,而且遇事一丝不苟,探索真理有着严肃认真的精神。他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实地调查,直至完全弄清楚为止。他三游雁荡山,对雁荡山的地貌有科学细致的描述;三次去福建,对福建漳平一带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并作了合乎科学的推论。他每考察一个问题,总是有记述、有分析、有创见,从不盲目迷信书本知识或者人云亦云。

    学习的目的在于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对物理实验的亲身参与,在细微的观察中,我们会感觉到复杂的物理知识的应用变得简单了。因为,观察实验,往往能创设我们所需要了解的物理环境,使问题变得明显、直观。有时,实验能告诉我们直接的答案。所以,要深入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实践一下。

    1986年,我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测队,经过179天的漂流生活,克服江源地区低温缺氧和暴风雪等恶劣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穿越无数峡谷险滩,创造了全程漂流长江6300千米、落差5400米的纪录,带回了开发和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开始了长江实地研究的新纪元。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实地考察。在这次考察中,科技人员登上了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岛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实地研究基地

    ——中国“长城”考察站。这次考察的收获单是地质矿产一项,就取回上百件的实物标本,以及一大批珍贵的反映南极过去地质演变痕迹的录像图片,为探索漫长的南极史,开发和利用南极资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对于那些考察员来说,实地考察是艰辛的,但它却又是最富探索性的活动,是其他任何学习所无法代替的。与实验相比,实地考察无事先做好的“框架”,因此,有时得到的结果会比实验更丰富,更具有开创性。

    实地考察告诉我们:第一,只有深入实地考察,才能获取第一手丰富的、真实的、最具有研究价值的观察资料;否则,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所得的资料只能是虚设的、苍白的、毫无价值的。第二,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和探索精神,才有可能获得始料不及的新发现。

    3.在生活中体验书籍

    读书是为了运用,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毫无价值可言。要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书籍,把读书和实际联系起来,不能读了书之后反而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家。

    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的作家。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做过许多工作,在各地流浪,全凭自学,成为杰出的作家。他在《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中详细记载了他的读书生活。书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对书籍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他提倡一边重视读书,另一边也要重视生活,并主张对读过的书最好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确和有用的,哪些是错误和无用的。这样读书,对书本知识或生活认识,都是大有益处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成功的人们采用什么方法读书,最后都归结到一点:回到实践,用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紧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记住和了解书中的内容,更要结合实际,有自己的看法,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