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18岁后要历练,你必须懂点说话技巧 > 第十二章 少说“我”多说“你”
    ——18岁后要懂点换位说话的技巧

    换位思考是沟通的第一步

    人的本性习惯总是从自身的角度、立场去看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考虑问题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首先要了解他人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常听人说:“在今天无法解决的事情,一旦到了明天便能得到启示。”或者:“熟读历史可以鉴古知今。”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说话。

    听听看,这个说法是不是很熟悉:“我的老师就是偏心,因此,我就和他捣乱。”有时候当事情的后果不如我们所想象或期待时,我们多半会觉得委屈,发出“好心没好报”的感叹。是别人真的不明白我们吗?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换位思考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而是以个人本位来了解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就是这种。

    说任何话之前,我们要在脑海中替别人想一想。这样说出的话才不会引起矛盾和误会,也大体上不会犯错误了。

    以前的人不太顾虑他人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和观念的不相同,认为只要用正确的言语传达自己的意思就行了。其实所谓正确与否,并非说话者单方面就能决定的。如果我们在说话之前忽视了听话者的心理和反应,那么,无论如何慎重地斟酌词句,依然会产生料想不到的差错和误解。所以必须在语言上下工夫,说话时不忘换位思考,力求使说的每句话对方肯听、爱听,打动他的心灵。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方式。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说出的话也才能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有些人要砸死一个行淫的妇人。耶稣说:“可以,可是你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谁没有犯过错误,那他就可以动手。”那些人都自觉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

    为何那些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行淫的妇人了。

    即使是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缺陷时也往往糊涂。

    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对待别人,怎么可能没有大进步呢?

    儿时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常玩常新。成年后多了些社会生活经验,又读了些书,知道那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仔细想来,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许就根本不会发生。而换位思考就是达到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的男同学,当即阻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用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处于逆反时期的青少年,面对无视尊严的训斥,只会产生反抗心理,把老师当成敌人。陶行知先生不忘换位思考,谆谆教诲中,既盈满爱心,又不忘尊重,尤其是用四颗糖果收服了一颗迷失的心,充满创意,达到了目的。

    少说“我”多说“你”

    说话好像驾驶汽车,应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向前开,闯祸就是必然了。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众多的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

    你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不仅常常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而且还令人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高兴吗?不一定。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事情,孩子不会叫妈妈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别人不一定有同感,这是人之常情。

    放学回家的路上,吴欢遇到了王老师,她气鼓鼓地说:“王老师,你说江珊多可恨,我和她吵起来了。”“为什么?”王老师一脸不解。“她非说张学友是最好的歌星,张学友鼻子那么大,丑死了。我就和她吵起来了,”吴欢接着说,“江珊太不够朋友,本来在班里我和她是最要好的朋友,可是她有什么心里话都不告诉我!”王老师问:“你从来都是把任何心里话都告诉江珊吗?你想一想是不是每个人的喜好都一样呢?”一句话使吴欢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没把什么话都告诉她。”

    自己喜欢的要求别人也要喜欢,自己没有把什么心里话都告诉好朋友,却要求别人对自己毫无秘密,全部公开,世界的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怎么能要求别人公开隐私呢?即使是好朋友也没有这个权力。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总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人们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以最佳的印象,并且对方会热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说话时,把“我的”变为“我们的”,可以巧妙地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改变一下,把“我的”改为“我们的”,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经常发现演讲者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这样说话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比如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

    ”,便拉开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把别人放在心上

    有一位名人说:“不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说,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为很重要。如果对方感觉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一定会对你产生好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喜欢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有些人自视甚高,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却忘了别人也需要这种感觉。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人的轻视,于是受到大家的疏远。只有使别人产生自己很重要的感觉,你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例如在演讲活动中,一个演讲者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意识,因为适当的表现欲能激励演讲者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成为推动演讲者崭露头角、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但表现欲过于强烈,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公众接受的限度,就会把崇高的演讲活动变成纯粹的自我表现,这样的演讲者,在演讲前会显得跃跃欲试,急于想赢得听众的掌声和喝彩声,对自己的期待很高。如果演讲成功,赢得了掌声,他会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自豪感;而要是听众并不买账,会场掌声稀疏,会后评价不高,颇高的期待值和一己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他又会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或自轻自贱,悲观丧气,成了泄了气的皮球。

    由此可见,过分强调自我的表现欲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心理障碍,而要克服这种障碍,我们主要得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端正演讲动机,明确说话目的;

    正确看待荣誉、看待成功,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对荣誉产生过分奢望和贪婪;

    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对自己作过高估计,更不要自视甚高,打肿脸充胖子,千方百计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那样反而会让人瞧不起。

    如何使对方产生重要的感觉呢?礼貌上的尊重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让人产生好感的方法:

    关心对方关心的事。他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人……你只要对他的利益,他的健康,他的家人……表现出足够的关心,他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

    欣赏对方欣赏的事。他欣赏自己的成就,欣赏自己的能力,欣赏自己的风度……

    你只要对他的成就,他的能力,他的风度……表现出你真诚的欣赏,他一定会欣赏你,把你当成难得的知音。

    请教对方擅长的事。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对方求教,既可增长见识,又能得到对方的好感,何乐而不为?

    “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这是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一句名言。

    你轻视一个人,就不会把他放在心上,对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你重视一个人,就会关心他的感受,关心他所处的状况。当他感受到你的轻视或重视后,也会报以同样的态度。当你想改善和巩固跟某个人的关系时,把他放在心上,无疑是一条捷径。

    当然,有了把他人放在心上的理念,还需要采取一些方法。

    其一,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你的关注是你重视对方的一种表现,这会让对方感之于心而发于情,从而对你产生好感。

    王嘉廉是一位美籍华人,CA公司的创始人。作为软件界的重量级人物,他被誉为“华人中唯一可与比尔·盖茨抗衡的人”。在他的公司,员工的忠诚度相当高,令其他企业界人士十分羡慕。他建立员工忠诚度的办法是什么呢?除了给予员工高于其他公司的待遇外,还有一个秘诀:让员工时刻感到受重视、受关注。

    琼是一位在中国台湾出生的普通计算机程序员,在一般公司,像她这种基层员工是没有多少机会跟高层领导打交道的。一次,她跟王嘉廉以及王嘉廉之兄碰巧在电梯中相遇,王嘉廉向兄长介绍她时,她发现,王嘉廉对她的工作及个人状况相当了解,这让她产生了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不禁受宠若惊。还有一次,在闲聊中,王嘉廉问她会不会烧冬瓜。她说会,并且说这是她很爱吃的一道菜。过不久,她收到王嘉廉在自家后院种的一只巨无霸冬瓜。这虽然是件小事,却让她非常感动。

    另一位华裔林女士说:“查尔斯(王嘉廉的英文名)比我们的直接上司还容易相处。他知道你是谁,关心你的生活,他能照顾到每一个人,这真是很不容易。我的一些朋友在大公司做事,上层管理人员知道员工名字的很少,而查尔斯不但知道关于你的一切,还会和你轻松地开玩笑,这是很令人开心的事。”

    有一次,王嘉廉在公司餐厅表扬总部30多位任职满10年的员工,并且赠送每人一只昂贵的劳力士表。林女士也是其中之一。当有人问及林女士拿到劳力士表有何感受时,她说:“戴劳力士或戴三块钱的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但在

    精神上却深感满足。你知道只要认真做事,老板就不会亏待你。直属上司知道你在做事,老板也会知道。在公司内被上司认可与重视,比物质上的回馈更为重要。”

    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并不难,只要你真的把他放在心上,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来。其中,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他的生活与工作情况,都很重要。

    其二,给对方一个真诚的问候。人与人的关系,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来维系。但是,由于生活、学习繁忙,你不会有那么多时间跟每一位朋友保持经常来往。如果久不联系,关系自然就疏远了。假如你重视他们的话,要经常抽出一点时间,给他们一个真诚的问候,使联系不至于中断,并表示你还把他们放在心上。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当过BON电影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挑战,同时又必须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像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但她能巧妙地使这些繁琐的事情顺畅起来。

    比如,她的下属总会在某一个繁忙的下午突然收到一张上面写着诸如“你辛苦啦”、“你干得非常出色”之类的小纸条,或一张精致典雅的卡片。而在她丈夫生日的那一天,她总会努力举办一个家庭小舞会,而且是一个人事先布置好,就这样,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却给他人送去了一份又一份快乐。

    她对这一做法,饶有兴趣地解释说:“大家的生活节奏都那么快,大部分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都认为这些是不足轻重的小细节。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那么紧张,那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些呢?”

    她又说:“一份小小的问候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挚和诚意,使他人感到温暖。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细小的方面是最能体现出你的那一份心意的。这是对我个人形象、风度的一个最佳传播,当他们看到那张卡片的时候,就一定会想起我,而且在他们心中隐含着对我的那一份谢意,会使他们更认为我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们总会想到我好的地方,不会注意我的缺陷。”

    显然,奥尔布赖特的这一番言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人与人的关系不一定非要在大事中才能体现出来,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之中更能体现你的友善。

    随时把心中最真诚的愉悦带给大家,这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要诀。

    其三,从小事上体现你的真心关怀。一般人认为:患难见真情。这虽然有道理,但真情却不必非得

    等到患难之际才显示出来。在日常琐事上,也能体现你对他人的真心关怀。

    西奥多·罗斯福是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他之所以获得了惊人的声誉,是因为他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对方是一名议员,还是一名仆人。

    他的贴身男仆安德烈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安德烈的妻子问罗斯福总统野鸭是什么样子,因为她一生都没离开过华盛顿,她没机会到野外去看野禽。罗斯福总统耐心地向她描述野鸭的模样和习性。安德烈和他的妻子住在一栋小房子里,离罗斯福总统的住处很近。

    第二天,安德烈房里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了罗斯福总统的声音,他告诉安德烈的妻子,他们房子外面的大片草地上就有一只野鸭。

    安德烈的妻子推开窗户,看见了对面房屋窗户里罗斯福微笑的面庞。

    还有一次,离任后的罗斯福拜访了白宫,他没有去客厅,也没有去接待室,而是去了厨房。他友好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嗨,桃瑞斯,最近很忙是吗?”“杰克,胃口还好吗?我想你是离不开酒瓶的,什么时候我们喝一杯?”

    就这样,他跟每个人都打了招呼,就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后来,在白宫服务了30年的厨师史密斯含着热泪说:“罗斯福总统是那样热情,那样关心人,这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像这样的人,谁会不热爱呢?即使他不是总统,也会受到大家的爱戴。

    在生活中,大事不多,小事不少,你想从小事上体现对他人的关怀,随时可以如愿。小事不易记住,而你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展示的诚意,别人意外之余,会有一种真心的感动。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写过一本名为《人生对你的意义》的书。在那本书中,他说:“不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这句话真是意味深长。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心上或者双方互相不把对方放在心上引起的,种种仇视和敌意,也因此而生,并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对别人多一些关注,多一些重视,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说话避开“我”字

    《福布斯》杂志上曾登过一篇“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药方”的文章,其中有几点值得借鉴:

    语言中最重要的5个字是:“我以你为荣!”

    语言中最重要的4个字是:“您怎么看?”

    语言中最重要的3个字是:“麻烦您!”

    语言中最重要的2个字是:“谢谢!”

    语言中最重要的1个字是:“你!”

    那么,语言中最次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呢?是“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农夫甲和农夫乙忙完了田里的工作,一起回家。他们走在路上,农夫甲忽然发现地上有一把斧头,就跑过去捡起那把斧头。他看了看斧头,觉得还很新,就想带回家占为己有,说道:“我们捡到了一把斧头。”农夫乙看到这把斧头是甲发现的,应该归甲所有,就对甲说:“你刚才说错了,你不应该说‘我们发现’。因为这是你先看见,所以你应该改口说‘我发现了一把斧头’才对。”

    他们两个继续往前走,农夫甲的手上仍然拿着那把斧头。过了一会儿,遗失这把斧头的人走了过来,远远地看见农夫甲的手上拿着他的斧头,就匆匆忙忙地追上来,眼看对方就要追上来了。这时候农夫甲很紧张地看农夫乙一眼,然后说:“怎么办?这下子我们就要被他捉到了。”

    农夫乙听他这么一说,知道甲想把责任归咎到两个人的身上。于是农夫乙就很严肃地对农夫甲说:“你说错了,刚才你说斧头是你发现的,现在人家追来了,你就应该说‘我快被他捉到了’,而不是说‘我们快被他捉到了’。”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怀着对沙皇的刻骨仇恨,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宫殿。

    别人做了许多工作,农民都置之不理,非烧不可。最后,列宁亲自出面做说服工作。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列宁问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农民说:“是我们造的。”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农民齐声回答:“好!”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我们还要不要烧呢?”农民觉得列宁讲得好,同意不烧房子了。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看看人们每天最常用的是哪一个字,就

    是“我”字。为什么人们对“我”字特别关心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称赞,也喜爱称赞自己。因此,你若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要避免与对方争高低,而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为了使对方的面子不受伤害,我们千万不要常把“我”字挂在嘴上。

    “如果我是你”

    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就无法获得成功,可如果你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找到别人的兴奋点、热点,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千万别认为话中的“如果我是你”只是短短的单纯的一句话而已,殊不知它能发挥的效力是不可限量的。而这也就是由于人人都有认为“自己是最可爱”的心理所致。

    如果你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无意中使用了一些不太得当的言词,但由于你巧妙地运用了这句“如果我是你”,从而弥补了你言词上的过失,不仅如此,它还能促使对方作自我反省,使对方终于感觉到唯有你的忠言,才是对他自己最有利的。

    卡耐基曾用某家旅馆的大礼堂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三倍。卡耐基前去与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因为你是旅馆的经理,你的职责是使旅馆尽可能盈利。”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旅馆,是你花5000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个更有利呢?”经理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地说服了经理,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兴奋点——盈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但能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理解,而且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了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击中“要害”。

    人人平等,不要有优越感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着人人平等的原则,千万不要有任何优越感,时时刻刻不忘将“我”放在首位只会遭人反感。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