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战国衣鱼说 > 第90章战国时期的清北
    【从前有个大学,比清华北大复旦山大、哈弗剑桥耶鲁斯坦福,都要牛了个牛。
    想要入学得乘着牛马,跨过山水迢迢,一路从楚国北上,先拿着楚国的证件、再换取齐国的绿卡,如此到达齐国王城临淄。
    那儿有座极为雄伟的学校,不是指建筑有摩天大楼,而是有七国顶尖学者、大师、鼻祖云集,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玄学、诡辩……
    伟大的稷下学宫!浓郁的学术氛围!在向小鱼儿招手!】
    在屈大夫滔滔不绝的知识灌输之下,对黄歇的降维打击很彻底,他开始觉着战国这么大,不出去看看,简直就像井底之蛙。
    自己就是那只井底之蛙,以前自以为是,徘徊于牛头狗蛋、房梁马粪之间,大言不惭的笑话百里最牛的夫子。
    井底之蛙,纵然吃的肥肥胖胖的,有毛线作用?早晚要么被楚国炖了,要么被秦国烤熟,要么被齐国红烧。
    人在战国走,哪有不当兵?不得不当兵,不如当将军。
    黄歇若有所思:百闻不如一见,屈大夫果然比隔壁二大爷介绍的夫子厉害,也就是那个号称方圆百里最牛叉的夫子。
    在屈大夫真知灼见的降维知识打击之下,小黄歇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一点就透:大爷的,原来小子怎么觉着不对劲,以前夫子们教的知识没有触及本质、只是泛泛而谈,原来讲的是书本知识、没有讲实用性,原来讲的是读书求官、没有讲读书建功立业。
    说那重点:没有逻辑、总结、概括、升华,只是给黄歇灌输知识,没有解决为什么传授知识问题。
    唉,一个个掉书袋的老夫子,终究发挥的作用有限。只有外因灌输,没有内因追逐,实在不妥。
    “天下学术氛围林林总总,本少爷要上最牛的大学,战国最牛的大学在齐国,怎能不去求学?大丈夫当如屈大夫、苏秦,鼎力天地间,岂可默默无闻!”
    战国时期,仍然是夫子带弟子的模式,知识掌握在贵族手中,没有硬通货,谁会教你知识呢?
    各家学派并没有系统的教学地点,只有名声显赫、掌握一门学术的大师才能开宗立派,而这门学问又会随着开创者去世而衰败,大部分无法发扬光大,只能成为隐学。只有少数学派才会成为显学。
    稷下学宫能成为战国的高等学府,成为战国最牛的大学,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一是齐国非常重视文化传播。
    齐国将其视为国力鼎盛的标志,也当做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稷下学宫历经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齐襄王、齐王建,中间偶尔有些许断层,历经将近150年,创造了战国学府之最,后世几百年无有超越。
    可以说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时期学问之渊薮、有且仅有的象牙塔、知识分子的圣殿,也是历史上的特例,连后世的秦朝、汉朝,都没有超越齐国的学校。
    二是稷下学宫高度包容。
    稷下学宫百家荟萃,几乎纳了当时“诸子百家”学派,儒、墨、道、法、名、兵、农、阴阳。学术氛围鼎盛,群星璀璨,让人神往:孟子、荀子、邹子、淳于髡、田骈、慎子、申子、涓子、鲁连子……
    每个人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博古通今、视野广阔,皆可开宗立派,胜任大学校长的职务。
    天下文人学者纷至沓来,无论是楚国骚客、燕国术士、韩国商贾、赵国贵族、魏国兵家、秦国庶民,都可以来求学。
    无论诡辩学派、宇宙观念、政治倾向如何,都可以坐而论道,学术非常自由的进行辩论,甚至有学派当做评委,任其公平竞争,赢者赢得喝彩,输者亦寻下次辩论。
    年轻人甚至可以不拘泥于辈分,可以舌灿莲花、一展才华、大放异彩,赢得诸子百家的尊重。
    连敌对的国家的学者都可以来辩论,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只要有才华的人怎么不会倾慕呢?各大家相互学习,大融汇、大贯通、大提升,稷下学宫成为天下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没有到过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是不敢称自己是知识分子的;没有参加过学宫辩论赛,在战国时不敢称呼自己是学派中的佼佼者的;没有取得十场以上胜绩,在学派里不敢当领袖人物。
    三是齐国给了诸子百家极大的荣耀。
    权力的吸引力古今相同,学而优则仕的道理照旧。
    齐国历任统治者对稷下学宫的知识分子高度礼遇,允许知识分子“不治而议论”。对于百家之众那些佼佼者,封了不少为大夫,一旦拥有了官职意味着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术中去,也可以跻身齐国官场。
    实际上,有些知识分子直接充当了君主、贵族的智囊团,甚至参与了齐国的治国理政,军事经济,合力将齐国一度打造成东方的霸主,号称“东帝”,天下没有人胆敢小觑。
    四是稷下学宫打破了“唯官有学”的禁锢。
    春秋战国时期,普通老百姓仍然是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甚至可以说是被剥夺了普通人受教育的权力,只有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才能有上学的机会,知识被高度垄断。
    昔日的私学实在是太少了,普通人怎会有办法识字?纵然聪慧、天赋异禀,不认识字照样是盲流,照样被降维打击,无法摆脱被压迫的命运。
    稷下学宫采取了类似于孔子“有教无类”。
    淳于髡出身卑微、属于赘婿,申不害原是郑国的亡国小吏,鲁仲连是齐国平民出身,他们依旧是学宫的顶流人物,之后更是各自取得了耀眼的成绩,成为战国时期的明星巨擘,影响了一段历史的走势。
    未必所有的平民都有机会上学,若是有了些许机会,当然可以慕名求学。各国学子看到了希望,期冀知识改变命运,至少在这里云集的数千人是有一定机会的。
    黄歇头戴方巾,挥着拳头,热情洋溢,大声对着天空吆喝——
    “哎呀呀,第一站,必须要到齐国去!连屈大夫都推荐,可见稷下学宫必然厉害的很!羊入羊群,雁入雁群,我要入牛群,成为大牛!”
    他雄赳赳、气昂昂,辞别父母,骑马北去,开启了艰苦的求学之路。
    黄歇不是楚国贵族,没有宝马雕车,留在家里最多是娶几个婆姨,生一堆娃娃,默默无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黄歇当然不会接受可预见的命运,所以选择了诗和远方。
    齐国求学是艰苦的,风餐露宿,只有穷乡僻壤,没有吟咏的浪漫。
    马儿屁股颠簸的让黄歇怀疑人生,屁股疼的让他几乎想打马回家。
    去他大爷的稷下学宫,哎呦呦,哥的屁股,哥的大腿,哥的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哥的尾巴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