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魏暴君 > 第253章润物细无声
    曹芳摆摆手,打断了张华,让张华说一说管辂书信的内容。
    他知道易经在经学中的地位,却不赞成过于推崇易经的价值。说到底,易经也只是古早辩证法而已,不是什么无所不包的宇宙宝典。
    管辂以相术闻名依靠的是他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敏锐的直觉,而不是易经。
    张华回过神来,连忙打开管辂的书信。“孙和有好多天没有露面了,只与辅政及身边近臣议事。陆抗攻击受阻,偷袭皖城又无果后,朱据进攻无策,不得不转攻为守,有意撤回建业,让孙峻固守濡须……”
    曹芳静静地听着,越听越觉得奇怪。
    管辂、张华是从哪儿看来江东君臣即将崩溃的?至少他看不出有半点崩溃的迹象。
    他只看出了江东君臣负隅顽抗。
    “江东君臣这是行将崩溃?”
    “陛下,孙权倾国而来,一败于合肥,再败于皖城,三败于东兴。如今又以十万之众攻征东不下,不得不退守建业,苟延残喘,这都是崩溃的前兆。易云:穷则变。面对必败之局,难免人心思变。一旦机会出现,江东必然分崩离析。陆抗问前程,便是此意。”
    听到这儿,曹芳总算反应过来了。
    管辂不愧是装神弄鬼的高手,从江东君臣的行为看出了他们内心的惶恐,发现了破绽。
    “你说的这个机会……”
    张华不假思索。“许以官职,劝降。”
    曹芳眼神闪烁,转头看了张华一眼,霍然开朗。
    江东世家不想打了。如果他能给个合适的条件,他们就降了。
    天下纷争七十年,江东人累了,中原人更累。只要能和平,能统一,他们就觉得好。哪怕对方要的条件高,只要能答应,他们都接受。
    更重要的是,管辂只是一个江湖术士,张华也是寒门出身,他们内心深处是仰视世家的,觉得江东世家要求高点无可厚非,甚至是天经地义。
    换成钟会这样的世家子弟,他们未必这么看。
    从他这个皇帝的角度来看,就更不是一回事了。
    他正谋划打压中原世家的事,怎么可能让江东世家坐地起价。
    先答应,统一之后再反悔?
    那他不成了指洛水而誓的司马懿么,而且是变本加厉版。
    “召集所有人,开会。”
    ——
    不出曹芳所料,江东君臣有意请降的消息公布之后,钟会、荀勖等人表现了相对冷静的态度。
    钟会率先发言,认为管辂出使有功,但不宜太乐观。
    江东君臣还没有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孙和甚至还没有接见管辂,表达善意。主动劝降效果未必好,很可能给对方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有进一步打破他们的幻想,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具体而言,就是用武力夺取濡须坞,让他们见识到双方实力的差距,不要再有划江而治的想法。
    这当然有难度,也需要时间。
    毕竟江东水师的优势摆在那里,没有三五年时间,魏军无法实现渡江作战。
    但是值得。
    用三五年时间,换取真正的统一、和平,值得。
    徐霸、郭深等人支持钟会的建议。
    他们更希望用武力的方式平定江东,而不是谈判。吴国称臣还不是最后的统一,他们需要吴国这块磨刀石,来为将来平蜀以及恢复旧边做好准备。
    王濬、张华则赞成主动劝降。
    他们认为,江淮是平原,耕地多,原本是富庶之地。吴国不平,淮南、淮北是战场,大片良田抛荒,太可惜了。吴国称臣后,这些地方就能休养生息,国力能够快速恢复,将来平蜀也好,收复边疆也罢,才有足够的钱粮支撑。
    汉武帝以推恩令平定关东诸侯之乱,才能集天下之力讨伐四夷。汉武帝先平关东,才有实力西进平陇灭蜀。这都是可以借鉴的先例,不宜不察。
    曹芳平时大多赞成王濬、张华的观点,以示器重,但是这一次,他公开支持了钟会。
    看到这一幕,他想到了一千七百年后。
    没有百万雄师过大江,将资产阶级买办政府赶到岛上去,华夏如何能实现新生?
    如果没有雄厚的实力做基础,碾碎江东世家不切实际的野望,大魏如何能实现武皇帝遗志。
    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最后,曹芳做了总结,回复管辂,让他继续观察,等待形势的进一步变化。
    瓜还没熟,不能摘得过早。
    ——
    会议结束,钟会与荀勖一起出了门,并肩则行。
    荀勖心情大好。
    这么多次会议,天子难得如此公开的支持他们的意见,让他有一种扬眉吐气,终于成了天子近臣的感觉。
    在此之前,他虽然身为散骑侍郎,却算不上天子心腹,远不如王濬、张华等后来者受天子信任、器重。
    “阿舅今天语惊四座,这首席智囊是坐稳了。”
    钟会笑笑,却没说话。
    他不像荀勖那么天真,他知道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不是他的建议有多高明,而是他的建议正好符合天子的心意。天子要打压世家,要用江东世家这只鸡来吓中原世家这只猴,他却不能不主动献计,充天子手中的宰牛刀。
    原因很简单,江东世家大举入朝,直接挤压的就是中原世家的空间。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他只能选择进,将自己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王玄冲(王浑)已经进了汝南界,很快就要清查军屯的存粮、耕地,你家没有亲戚侵占军屯的吧?”
    荀勖笑了两声。“你是说颍川荀氏,还是我父子?”
    钟会会意。
    荀勖虽是颍川荀氏子弟,但他的曾祖父是荀爽,与荀彧、荀攸并不是同一支。加上他的父亲荀肸早死,在族内也吃了不少苦头。如果不是他的母亲出身钟氏,现在可能还没出仕。
    在这种情况下,他对颍川荀氏的感情实在谈不上多深,更不可能有颍川荀氏出头的想法。
    “公曾,你侍奉天子快一年了,有什么感受?”
    见钟会问得认真,荀勖不敢大意,收起笑容,沉吟半晌才道:“天子与先帝一样,有继承武皇帝遗志的心愿,重实干,疾空谈。此战过后,马钧、裴秀辈可能都会封侯增邑。”
    “对你来说,这是好事。”钟会停住脚步,转身看向荀勖,目光不动声色的扫了一下四周,避免引起其他人的注视。
    荀勖心中一动。“阿舅的意思是说,我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学上?”
    “万物皆数,而数最好的体现就是音律。你在这方面颇有天赋,不宜浪费。与其空谈经学,不如做点实实在在的学问,既证明了经学的高明,又能得到天子的赏识,何乐而不为?”
    荀勖沉默了片刻。“阿舅,经学真要成为绝学了吗?”
    钟会无声而笑。“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真正的学问永远不会断绝,只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抱残守缺,岂是为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