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28年埃里希·雷德尔晋升德国海军总司令之后,便一直为了海军的扩建而奔走。
因为《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导致德国海军的扩建困难重重。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德国也正式输掉了这场战争。
为了防止德国重新崛起并威胁到自身的利益,一战战胜方的协约国在对德《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施尽了压榨手段。
尤其是考虑到一战中德国通过“无限制潜艇战”让自己损失惨重之后,和约中对德国海军未来的发展,制定了很多限制条例。
比如说,《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海军只能拥有6艘10000吨级战列舰,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以及12艘鱼雷快艇。
这种海上力量和英美这种海上强国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再加上1919年德国海军的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集体自沉。
昔日的海上霸主国——德国,瞬间家徒四壁,海上力量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战后德国按照合约要求,重新打造了一些舰艇,比如说5艘K级轻巡洋舰。
但这显然不够的,加之吨位会被卡死在10000吨以下,所以德国海军只能选择另辟蹊径,最终打造一个新的舰种——装甲舰。
定位为“战斗力强过巡洋舰、航行速度快过战列舰”,能够被理解为介于巡洋舰和战列舰之间,类似于战巡舰的定位。
不过,装甲舰这种设计思路虽说和原来的战列巡洋舰设计思路有些相似,但战列巡洋舰仍是为海军炮战的主力舰而设计,但装甲舰则是为了破袭战而设计。
过去几年,雷德尔为了筹集经费建造海军四处奔走。
在他的努力下尽管德国海军经济非常拮据,不过还是成功的制造出了一些装甲舰。
首艘装甲舰为“德国”号,装备6门11英寸大口径舰炮,航速能够达到不错的28节。
此后还陆续打造了“舍尔海军上将”号以及“施佩伯爵”号。
这些德国的装甲舰被其他国家称之为“袖珍战列舰”,毕竟吨位的硬伤摆在那里。
雷德尔当然想建造一些更大的战列舰,不过彼时的德国,不说家徒四壁也是两袖清风。
政府拨款给军队的大头都给陆军去了,无论是在西克特时代还是在斯特拉瑟主持的时期都是如此。
仅有的一点资金分到海军头上,能付清人员的工资就不错了,就别想着扩军了。
好在时来运转,1929年,斯特拉瑟开始担任魏玛共和国总理,并着手撕毁《凡尔赛条约》。
在只是陆军迅速扩充的同时,斯特拉瑟也没有忘了海军,毕竟在他的计划里登陆英国也是重要的一环,而海军在登陆计划中便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不过让雷德尔不满的是,斯特拉瑟要求海军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潜艇建设当中去,这跟他建造水面舰队的计划截然相反。
对于这个问题,雷德尔之前跟斯特拉瑟在电话里谈过很多次,不过双方都没能说服对方。
在激烈的争吵过后,双方不得不达成了妥协,雷德尔可以继续他的水面舰艇制造计划,至于潜艇部队的组织工作,则由他的手下邓尼茨负责。
在这个问题上,斯特拉瑟耍了个心眼,他要求雷德尔先制定出德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完整的扩军计划,然后才能开始水面舰艇的建造。
在雷德尔制定计划的同时,潜艇部队则已早已开工。
不过为了照顾海军内部支持大炮巨舰理论军官的情绪,海军还是装模作样的对原有的装甲舰进行了升级。
随后德国海军将原定的装甲舰正式改进为战列巡洋舰(虽然之前就已经和战巡没多大区别了),即“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
这两艘战列巡洋舰都装配了9门11英寸主炮(皆为3联装,前2后1),取代了原先的6门主炮(2×3设计),进一步提升火力输出能力。
不过,这些可满足不了雷德尔。
看到自己曾经的部下邓尼茨负责的潜艇部队已经下水了近百架u艇之后,雷德尔也是心痒难耐。
于是他迅速制定了德国水面舰艇的扩军计划,他将其称之为z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德国海军未来主要扩充的舰队如下所示:
航空母舰——4艘;
H级战列舰——6艘(分别是H39、H40、H41、H42、H43和H44,其中H44满载吨位14.15万吨,至今人类都还未造出如此庞大的战列舰);
O级战巡舰——3艘(分别是O ship、P ship和Q ship,但是都止步于安放龙骨阶段);
P级远洋装甲舰——12艘;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2艘;
M级轻巡逻舰——4艘;
改良型M级轻巡洋舰——2艘;
“远洋侦察”级大型驱逐舰)6艘。
这份计划很快便放到了斯特拉瑟的办公桌上。
尽管心里有了准备,不过看到雷德尔如此大的胃口,斯特拉瑟也是有些咋舌。
如果德国海军真的能够建成这样一支部队,那么就算是遇上英国皇家海军也一点不怕。
可惜的是,以德国的资源肯定是不可能完成如此规模庞大的计划的。
斯特拉瑟在心里已经给这个计划判了死刑。
目前世界上能够完成这个计划的有且仅有两个国家,而德国显然不在此列。
不过为了照顾这位海军总司令的情绪,斯特拉瑟还是选择亲自见面跟他谈谈。
有些时候让自己的部下心服比口服要更重要。.